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当天,湖南省生态保护志愿服务联合会发布《湖南生态环保组织发展现状调研报告(2020-2022)》(简称《报告》),对湖南省生态环保社会组织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
近年来,湖南省的生态环保类社会公益组织发展较快,处于发展活跃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湖南省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中,组织名称或业务范围涉及环境保护的共有353家,较2019年的218家增长约62%。
《报告》透露,已撤销、注销的组织有27家,“业务范围单一的生态环保组织,若无品牌项目、稳定筹款渠道,受经费不足的因素影响则更为明显,无法保障团队成员福利、维持正常业务活动,就会很快陷入存续困境,从而被行业‘淘汰’。”
湖南省生态环保类社会公益组织的一大特色是,在命名及主要业务聚焦上较有地域特色,例如,洞庭湖区有麋鹿、江豚、候鸟等特有物种或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及湿地保护协会等,且分布较为集中。此外张家界市也成立了大鲵保护与发展协会。
200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长株潭城市群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该地区首创农村环保合作社,激发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持久动力。《报告》数据显示,收录在册的生态环保组织中,农村环保服务中心/环保合作社/乡镇环境卫生协会分布在长沙市(12家)、常德市(28家)、岳阳市(1家),业务主管单位分别为乡镇人民政府、当地农业局及生态环境部门。
近年增长的生态环保类社会组织与政策有相关性。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后,为更好响应政策和宣传推广水资源及水生物保护重要性,常德、益阳、岳阳等地分别成立了护渔、反电志愿者协会。
生态环保社会组织数量增加的同时,社会资源的支持也需要跟上。调研发现,湖南省涉及生态环保领域的基金会对该省生态环保类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在环保公益业务开展、机构存续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报告》在分析生态环保社会组织资金来源时也发现,目前,政府购买服务仍是这些机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2022年度调研中,25%的机构将政府购买服务列为其最主要资金来源,其中资金来源中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占比50%~100%的机构有20家。
“湖南的基金会数量相对较少,专门做环保的基金会更是几乎没有。此外,支持环保公益机构的企业也不多。”绿色潇湘发起人、北京守望者环保基金会秘书长刘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基金会资助大多集中省会城市层级,地州市和县域的机构难以进入资助视野。我的建议是,基金会应重视支持环保业务,让资助往一线走,尽量支持一线机构开展业务。”
如何统筹社会各方力量,激发其参与环境治理的活力呢?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潘碧灵建议,要把参与环境治理的各社会主体“管”起来,引导与监管各社会力量规范有序参与环境治理;要让参与环境治理的社会组织“多”起来,通过建立平台、健全机制,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治理;要让参与环境治理的各社会力量“强”起来,不断提高社会组织自身能力与业务水平;要让参与环境治理的各社会单元“活”起来,加强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交流,形成优势互补的共赢局面。
受相关政策影响,生态环保组织参与环境治理进入了新阶段,仍处于发展活跃期,同时也正处于探索“转型”的关键期。生态环保类社会组织如何以转型应对变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刘盛表示,绿色潇湘的转型经验是,面对复杂的问题,公益机构要更具专业性。“我的建议是,社会组织应提升自身数字化水平和专业能力。”
当前,环境教育是生态环保社会组织的重要业务之一,《报告》也透露,约72%的机构将“生态环境教育”列入其未来1年工作规划中的首要重点议题。刘盛告诉记者:“我们在公众动员方面的数字化和环境教育方面的专业化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如‘绿行周末’项目推动环境教育数字化和环境教育讲师培训,让我们得到多方认可,政府、企业愿意采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