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体检季,很多单位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筛查纳入了体检项目。这是因为,长期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是胃癌的重要致病因。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中国,每年有近50万人被诊断出患有胃癌,其中肠型胃腺癌多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恶性转化而来。以前我曾经给大家介绍过,胃炎当中患病率比较高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前疾病的一种,它也是老年胃黏膜的退行性改变,是一种“半生理”的衰老现象,那怎么又有癌变风险了呢?什么类型的萎缩性胃炎容易转化为胃癌呢?现实中,慢性胃炎发展为胃癌仍需跨越多个病变过程,且发生率并不高;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其病变部位的不同,风险性也有所差异,以胃的上2/3胃体、胃底病变为主的,胃酸分泌减少,胃癌的发生风险增加,而以胃窦病变为主者,发生风险很小。根据不同发病部位,临床上随访和治疗的手段也不尽相同。对判定为高风险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治疗,是延缓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阻断胃癌发生的重要手段。
临床上,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并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13.1%),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52.9%)、腹胀(48.7%)、饭后饱胀(14.3%)和早饱感(12.7%)。胃镜检查是帮助我们判断胃黏膜健康情况的主要手段,这需要观察胃黏膜的炎症情况、形态学改变;对于萎缩性胃炎的诊断须进行活检组织的病理检查,对是否存在萎缩、肠化及其风险进行评估,如发现最直接的癌前病变-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则根据程度进行定期随访或进行胃镜下黏膜剥离治疗。
在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同时也是“炎-癌”转化的重要病因,约有70%的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能够在胃酸环境中存活的细菌,它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胃的“炎-癌”转化,如影响胃黏膜免疫细胞浸润,诱发胃黏膜上皮细胞基因突变等。
俗话说“病从口入”,日常饮食是胃“炎-癌”转化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常食腌制肉类、肉类罐头以及不新鲜的蔬菜、咸菜、泡菜等高盐食品及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食品会增加风险,如同时伴有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会加剧胃黏膜的刺激和损伤。长期饮酒和吸烟也会加重慢性萎缩性胃炎,甚至增加其癌变的可能性。而摄入富含维生素C、E、A、β-胡萝卜素、叶酸等抗氧化剂和保护因子的新鲜水果和蔬菜,会减少胃黏膜的氧化损伤和基因突变。
此外,遗传因素是胃“炎-癌”转化的一个内在因素,一些遗传性或家族性胃癌的发生与特定的基因突变有关,因此对于父母等直系亲属有消化道肿瘤病史的患者应当重视定期随访监测。
干预胃“炎-癌”转化,通过使用药物来抑制、阻断或逆转胃“炎-癌”转化的进程是当前医学研究的前沿。目前肯定的是萎缩性胃炎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要积极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清除;研究显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叶酸、维生素C以及摩罗丹等中成药等对胃“炎-癌”转化有一定的预防或治疗作用。其中,中医药的辨证治疗可有助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胃黏膜炎症反应,纠正胃微环境紊乱。
改善生活方式是有益于防控风险的。吸烟和喝酒的不良习惯都会导致胃黏膜的损伤,尤其是在伴随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情况下,会加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炎症损伤和肠上皮化生。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功法的锻炼不仅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免疫力,更能心身同调,健体的同时调节情志,保持心理健康,减轻心理应激反应,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平衡胃酸分泌和胃黏膜屏障。
应重视定期体检,系统监测。建议45岁以上或有家族胃癌高危因素者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根据情况不同每1-3年一次,首次检查以及定期检查都应重视胃黏膜病变的评估,对于发现有不完全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者,应根据其具体病情咨询主治医生进行密切随访。与其他疾病的发展不同,胃炎及萎缩性胃炎是高发病率的,而由胃黏膜炎症到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的不同分型、到异型增生不同级别、到早癌是一个多步骤的较长期过程,人类与胃癌之间的抗争是一场持久战。了解了“炎-癌”转化的进展后,大家应该学会科学合理地应对,及时规范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落实“重心前移”、重视预防和早诊早治。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