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第四专题组的讨论主题是“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很多常委和委员认为,这一题目本身便“隐藏”着两个“关键”——“新型”与“关键核心技术”。
什么是新型举国体制?与传统举国体制相比,新型举国体制呈现出哪些新的特征和变化?
高鸿钧常委认为,变化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攻关目标导向有变化,由保障国家安全为主转化为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权利并重;政府作用有变化,既强调中央集中领导和统筹协调,也注重发挥地方政府作用;组织模式有变化,既强调政府机构有效参与,也注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资源配置方式有变化,既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国家发展环境和条件也有变化,既有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又有显著增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支撑。
在他看来,目前,我国创新发展面临日益高起的技术壁垒和部分国家的“全方位遏制打压”,迫切需要完善举国体制模式,加快“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更好维护国家主权、保障国家安全和平等发展权利。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列席专家王宏广认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实施新型举国体制,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又要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要素的作用,变“集中”为“集成”,“统一规划、集成力量”办大事。
“应优化科技计划体系,完善科技管理平台,建设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大幅度减少对有限科技资源的浪费。同时,调整科技评价导向,坚决停止以论文作为一切科技工作评价导向的做法,对不同工作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王宏广说。
张雨东常委关注的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定性”问题。“什么样的技术才称得上是关键核心?在我看来,关键核心技术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战略需求、关乎发展全局的技术,影响国家生死存亡。我们要依据这些关键要素来梳理和确定关键核心技术的范围,既要考虑补短板,又要聚焦谋未来。”
张雨东的观点得到了在座常委和委员们的认同。大家表示,应围绕“攻关什么”健全任务生成机制,围绕“谁来攻关”配置战略人才力量、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任务,围绕“如何攻关”完善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攻关机制,围绕“攻关成效”强化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围绕“攻关安全”做好创新资源战略备份。
“要认识到,区域协同发展是加快建设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基石,政府要从区域的特点优势和肩负的使命出发,参与、支持区域协同发展,有效引导企业与国家重大战略结合,破解‘卡脖子’的难题,占据国际竞争优势地位。”成岳冲常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