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没时间,那就晚上去。近期,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的不少医院纷纷推出夜间门诊服务,以此改善患者就医感受、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满足患者多元就医需求,受到患者的欢迎和肯定,也为打造有温度的医疗服务,更好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探索出一条新路。
夜间门诊开了,患者方便多了
傍晚5点半,北京妇产医院东院区门诊大厅逐渐安静下来,一个个关闭的窗口意味着一天的诊疗工作已经结束。但穿过大厅来到地下一层,这里的小夜特需门诊依然是灯火通明,虽然夜幕降临,但这里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我们小夜门诊的开放时间是周一至周五的17:00至20:00,一般要看20多个患者。”妇科主任医师王玉说,通常每晚的高峰会出现在6点半到7点。虽然医院规定小夜门诊结束时间为晚上8点,但往往要忙到9点甚至更晚才能下班。
5点20分,王玉开始叫号小夜门诊的第一位病人。十几分钟后诊疗结束,病人后续缴费、取药都在同一层就能完成。由于夜间门诊排队人数相比日间大幅减少,每位病人候诊的时间也因此大大缩短。
“我还以为今天看不成了,没想到这里有夜间门诊,节省我好多时间,真是太方便了。”第一位走出王玉诊室的孙女士是第一次体验夜间门诊。她说自己因为之前挂错了号,今天原本是来碰碰运气,没想到看上了夜间门诊,真的感觉特别幸运。
和孙女士的“歪打正着”不同,在生殖医学科门诊外等候的陈女士则是夜间门诊的“常客”。因为该科室的特殊性,患者一般都需要按照严格的周期多次、规律就诊。陈女士表示,自己平时工作很忙,不能总是请假,有夜间门诊就方便多了。“不仅时间可以自己支配,最关键的是晚上患者少,咨询医生的时候时间可以稍微长一些。”
生殖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杨洋告诉记者,来科室挂夜间门诊的患者以上班族居多,也有一些是因为白天挂不上号。另外,因为科室的性质,周末也会安排门诊。“科里的几位大夫轮流排班,虽然辛苦一些,却能最大限度地方便患者,大家都认为很有价值。”杨洋说。
据医院门诊部主任程燕红介绍,北京妇产医院小夜门诊自2016年年初开始运行以来,目前已有7个科室的30余位专家参与诊疗。今年6月诊疗850人次、7月诊疗817人次,平均每日对外放出预约号源130余个,不仅缓解了白天挂号难问题,也突出了惠民服务的理念。
在上海,不少医院最近也推出了夜间门诊,方便市民错峰就医。
“我在市区上班,每天下班到家接近7点,因为工作时久坐,回到家总是腰酸背痛,有时难受得厉害就请假或者选择周六过来进行针灸治疗。”正在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针灸科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周先生说,“医院针灸科现在有夜间门诊,下班后可以直接过来,方便了很多。通过1周的治疗,我感觉轻松了很多。”
“目前,针灸科和推拿科共有15名医生到岗夜间门诊。”上海市嘉定区政协委员、嘉定区中医医院针推科主任陶善平介绍,医院自今年5月起推出夜间门诊,覆盖7个科室,并同步配套中医药房、检查检验。患者主要以上班族和上学族为主,其中慢性病是就诊人群中最常见的疾病。
“中医针灸和推拿治疗对很多疾病疗效显著,按疗程治疗需要较长时间,病人往往抽不出时间,经常请假又不现实,而在开设夜间门诊后,患者可以提前通过医院微信平台预约挂号,下班或下课后过来治疗,很方便。”陶善平说,对于病情复杂、病程长的夜间门诊患者,医生也会及时组织科室召开疑难病例讨论,对后续治疗给予指导,并提出全面的治疗方案。因为夜间门诊的开设,陶善平还有了一个意外发现——白天医院停车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避开了日间的就诊高峰,减少了看病等候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就诊效率。”
除了上班族,学生群体也是夜间门诊的重点人群。
8月17日下午6点30分,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眼病门诊依然灯火通明,前来就诊的小患者在家长的带领下陆续来到诊室门口。“孩子眼底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两只眼睛远视都达到了750度,而且还有一点内斜视,必须要佩戴眼镜进行矫正。”眼五科斜视与小儿眼专业副主任医师李倩耐心地向家长解释道。
为方便上班族家长带娃就诊,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眼病门诊自7月11日至8月31日开通暑期近视防控夜间门诊,缓解家长白天带孩子就诊需要请假的压力。李倩介绍,暑期近视防控夜间门诊每周二、三、四17:30-20:00开诊,虽然是延时服务,但是该配备的人员一个也不少,从坐诊专家到检查项目与白天的常规门诊并无差别。“夜间门诊是日间门诊的延续,诊室每天都会有一名专家坐诊,验光配镜中心也同步开诊,无论是过来测视力、看眼病,还是配眼镜、做训练,都可以一站式解决。”李倩说。
在济南,晚上开门诊的不仅有李倩所在的眼科。今年5月,济南市儿童医院也开设了夜间门诊,与正常门诊服务无缝对接,切实满足患儿夜间就诊需求。
可持续发展,平衡压力和成本是关键
开设夜间门诊,虽然能分流医院常规门诊的就诊压力,更好满足上班族、学生群体等的就医需求,但在夜间提供不亚于白天的医疗服务,不仅医生、护士要延长工作时间,检验科室、药房、后勤服务,以及人工挂号、收费窗口等岗位也需要及时跟进,无形中提高了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那么,是否应该鼓励所有医院、所有科室都开设夜间门诊呢?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医疗机构常态化开设午间门诊、夜间门诊,鼓励普通医院开设延时门诊或无假日医院”。对此,有人叫好,认为可以从容就医,减少等待时间,提升就医体验;也有人认为,此举会加重医院和医生的负担,让本就被延长的工作时间雪上加霜。
其实,夜间门诊作为缓解医疗资源稀缺的一种思路,也是公共服务向普通人需求靠近的一个过程。公共服务迎合公众的取向,是趋势也是必然,不少地方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尝试,除了夜间门诊,很多医院还推出了晨光门诊、黄昏门诊、无假日医院等,不同名称之下的共同之处都是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通过调整医疗资源来延长就诊时间,优化号源供给结构,满足患者的多元需求。
可见,医院该如何在更好服务患者的同时,平衡各方面的压力和成本就成了夜间门诊能否长久维持的关键。
“一个医院是否有必要开设夜间门诊以及开设什么样的科室,需要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患者诊疗需求情况来确定和调整,‘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杨洋说,在北京,夜间门诊运行较为成熟的北京儿童医院和自己所在的北京妇产医院,都有其患者群体的特殊性。“儿童医院是因为孩子一些病情较为紧急,我们医院像辅助生殖技术科,并不能以工作日周期来计算。因此,像这一类的医院和科室,就更适合安排灵活的就诊时间。但有些科室可能夜间患者并不多,或者无法做相关检查,开设夜间门诊的性价比就会比较低。”
杨洋也提到,开设夜间门诊会给医务人员带来更长的工作时间,无论是医院方面还是医生本身,大家都是排除万难,尽量给患者提供更多的便利。
“医疗机构推出夜间门诊,对于患者就医的确是极大的利好。错开了患者的工作或学习时间,可以让患者无需请假赶时间;延长了接诊周期,有效减缓了扎堆看病的种种不便。”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法策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法水认为,医疗机构推出夜间门诊,是给服务做加法,但考验的还是服务资源供给。
“要让夜间门诊赋予患者正常看病一样的便利,就需要医疗机构整体服务延时,这显然会增加医院人员调配的压力,从长远来看会面临可持续的问题。”张法水直言,站在均衡医疗服务配置的角度,夜间门诊不宜成为所有类型医疗机构的标准配置,夜间门诊虽然方便了患者看病,但客观上也增加了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这是必须要关注和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精细统筹,让夜间门诊更高效
推进夜间门诊建设,缘于国家对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高度重视。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印发通知明确,于2023年至2025年在全国实施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其中,提供夜间诊疗服务,就是改善就医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夜间门诊为患者就医提供更好服务,是医疗服务满足群众需求的创新举措,值得肯定。但如何在保障从业者权益的同时提高其积极性,也是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为更有针对性地服务好上班族和上学族,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夜间门诊的公众知晓度。从初步的实践效果来看,夜间门诊推动了错峰就医,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率,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陶善平认为,为患者提供精细化服务,离不开医护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因此建议合理安排轮休和假期,通过排班、绩效管理等方式有效统筹,增设配套的后勤服务,提升医务人员积极性,切实保障他们的权益。尤其要呼吁社会各界对夜间门诊医护人员多一些支持、理解与关怀。
陶善平根据一线工作经验,同时建议根据前期积累的数据,分析患者病种分类和特点,合理安排各专业不同年龄、资质的医师出诊,针对地域、季节特点,结合号源使用情况,动态调整出诊科室和接诊人次,合理配置夜间门诊人力资源。
“如果每个大医院都开设夜间门诊,可能会面临‘吃不饱’等问题,也不是优选。”张法水认为,医疗机构开设夜间门诊不能盲目倡导、各自为政,而应精准定位,精细统筹,通盘布局。
张法水建议,一方面,要合理调配医疗服务资源,差异化布局,主动匹配就诊的不同需求,按区域设置一些专门的夜间医院、夜间诊所,专门在下午到晚间时段为患者提供诊疗、检查服务;另一方面,可更多地运用激励机制,鼓励、吸引退休专家、有余力的医务人员参加,在不造成资源浪费且能够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情况下,视情开设夜间门诊。
(沈青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