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集思广益 跨越科技成果转化“鸿沟”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专题分组讨论综述之三

本报记者 高志民 融媒体记者 秦云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8月31日   第 01 版)

“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讲话精神,成为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专题分组讨论的根本指针。与会人员围绕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真挚建言,在相互交流中探讨解决方案,致力于为企业营造更浓厚的创新氛围。

最新资料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38.5万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60.5万件,但科技成果总体转化率只有30%左右。

“科学是解决发现的问题,技术是解决实现的问题。目前,从实验室成果到工厂化产品之间还存在着‘鸿沟’。”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坦言,“相对于单纯的科学研究,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环境更加复杂,目前很多技术无法跨越这个‘鸿沟’,仅仅停留在科研成果层面,不能形成有效产能,实现产业化收益。”

此外,苗圩表示,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180.4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是支撑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除了重视大型企业发展,更要关注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把有限的资源更多聚焦到中小企业。跨越科研成果转化‘鸿沟’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协同搭建中试平台。”

“高校院所产出的科技成果多处于实验室阶段,与企业需求的成果阶段不完全匹配,成果的实用性、可靠性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来自科研一线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偏弱,即使有强烈的承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需求,也会受到技术消化能力、经济实力、融资能力等条件限制,难以实现有效结合。”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冯正霖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技术应用类科研院所在研发成果的转化方面,特别是关键装备技术的产业化推广方面面临较大阻力,不利于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产品国产化。”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面临骨干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技术创新内生动力不足、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推行力度不够、政策宣传阐释不到位、部门配合不紧密等问题。”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建中央副主席孙东生和全国政协常委、台盟中央副主席孔令智也在会上谈到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当前,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普遍面临能否获得充足资金支持和能否得到市场认可两大难题。现实中是否有跨越成果转化“鸿沟”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深圳是全国综合创新生态的样板,培育出了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主席林洁在会上分享了“深圳经验”:“一是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科技创新决策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到规划制定、研究确定重大科技攻关方向等工作中;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立项制度,政府在其中主要采取‘跟随战略’。”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也为突出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作用积极建言,“在国家确定重大攻关任务后,把产业链的‘链主’‘链长’交给领军企业担任。大力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牵头参与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鼓励有需求、有实力的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支持。”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易纲表示,科技创新不能仅依靠创新主体本身的资金投入。他建议,“一是从股权投资和资本市场方面扩大社会投资来源,二是加强银行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梳理好贷款评级问题;三是从政策上设定激励机制,细化股权投资公司的专业分工市场,解决投资者短期投资问题,使资本市场股权投资的退出渠道多元化。”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倪晋仁建议,“引导和培养企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形成建功立业、自主创新的新型价值观。同时通过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探索人才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共享国家科技资源。”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委员建言永远在路上。

2023-08-31 本报记者 高志民 融媒体记者 秦云 ——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专题分组讨论综述之三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8924.html 1 集思广益 跨越科技成果转化“鸿沟” 48,92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