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我觉得有三个重要意义:
第一个意义,它创造了一种“文化电影”现象。为什么说它是文化电影?中国是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我们以文化为题材的电影不是没有,但是大部分文化题材的电影都变成了阳春白雪,它不能够形成一种现象。但是这个作品让“文化电影”成了一个现象,它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目前十几亿的票房和几千万的观众人次上,它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各大平台上热搜榜的概率非常高,而且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在影院里面背唐诗,这只是现象的一部分,它还引发了很多人去背课本里的唐诗,大家回去买唐诗、看唐诗,所以这段时间,可以说它形成了一个文化现象。这个现象的意义远远超过电影票房的意义,也说明电影的独特贡献,它能够带动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显示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破圈效果,这是这部电影的第一个重要意义。
第二个意义,我觉得它创造了一种中国特色的“诗歌动画片”或者说“诗电影”的类型。为什么这么讲?在西方有音乐电影、歌舞电影的类型,已经非常成熟。在中国,一直说我们是一个诗的国家,但是我们找不到一种电影的艺术形态来表现诗。这些年有的电影也会有意识地营造一些诗的意境,但表达手段依然有限。《长安三万里》创造了一种新的电影形态,它大量的情绪、情感、思想的表达,就像歌舞片用歌舞一样,它用诗歌来表达,诗歌被成功地用来写人状物抒情,形成了一种真正的诗电影形态,观众也能够接受这种诗电影的表达。诗歌进入电影的叙事过程当中非常成功,反倒显得有一些台词稍微生硬了一点。用诗作为载体表达意境、表达人物、表达情绪的时候,我认为这是找到了新的样态,这个样态对我们将来的创作可能会有影响。过去我们说诗电影,诗电影只是镜头,是诗的语言,只是一个诗的隐喻,但是用诗歌作为载体来叙事,就像音乐片、歌舞片一样,形成了一种中国式的诗电影,电影与诗的文化载体融合,我觉得这是它的第二个意义。
第三个意义,它创造了一个传承创新的范例:
一是它找到了一个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角度。这部电影没有局限于改朝换代、争权夺利的朝野故事和三纲五常的家庭伦理,而是表现了一种中国式的浪漫主义。从影片中,我们看到中国文人的一文一武,一张一弛。电影通过高适和李白,把以文立名、以武立命,既有戍边卫国,又有“笑傲江湖”融合到一起,就展现了中国人的入世和超然,就回到我前面讲的诗歌电影在中国为什么有根基?根基就在这中国人的浪漫在诗里,所以说,诗在,长安在,山河在,中国在。这些画卷和物理空间、自然空间、社会空间的融合,就有了诗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认为它是传承创新。
第二点的传承创新,它找到了怎么与公众沟通的方法。高适和李白一方面是体裁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故事的需要。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种用回溯方法去搁置一个悬念的“人为”设置,但是从传播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它达到了很好的效果,那就是它带动了观众的进入,推动观众对最后悬念的解开和期待。它尽可能照顾我们观众的不同需求,对故事、对人物、对情感、对友谊、对情绪等,它照顾到了观众的不同需求,在文化追求的同时,照顾了观众的追求,所以在传播上,它找到了恰当的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到达现代观众,既是技术问题,也是传承创新的探索。
(作者系中国影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