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进入新阶段。该法设专章规定无障碍信息交流,为残疾人、老年人获取公共信息提供法律保障。
出门打车、看病挂号、网上购物……随着我国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刻改变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智能手机仍然是陌生领域,提到“刷码”“网购”就发愁,所谓“智能化”成为他们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
如何把法律规定落到实处,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加快数字产品适老化发展,让老年人也能够共享发展成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行业代表。
加强顶层设计
让老年人跟上时代步伐
“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等智能设备,经常面临着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不能用等情况,难以平等共享出行、就医、社交、服务等方面的数字红利。”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原党组成员王建军所言,正是大部分老年人的窘境。
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6亿,比重达18.70%,社会已经处于轻度老龄化阶段。然而,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并未跟上社会形态和人口结构的变化。
因此,在王建军看来,解决广大老年群体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的理念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统一规范的制度规范,给予老年群体整体帮扶。
数字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快”,而老龄化加剧体现的特点是“慢”,如何在“快”与“慢”之间取得平衡?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认为,关键在于改变传统社会结构,使人、技术、制度都适应数字化和老龄社会的发展。让老年人有网可用、触得了网、用得好网。
“要坚持问题导向,从需求侧改善消费环境,在供给侧强化要素保障,拿出清单式具体支持举措。”张连起表示。
老年群体在使用智能设备时,一方面受制于身体因素,视力、手部灵活程度等都与年轻人不同。另一方面,一些老年人对技术存在畏难心理,以“岁数大了,学不会”为由,不想学、不愿学。
对此,王建军认为,应引导发挥老年群体的主动性,破除畏难情绪,树立起活到老学到老的自信心,让他们从“不敢用”“不想用”转变为主动适应。
“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37.4%,较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高出17.6个百分点。”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用一组数据直观地道出了跨越数字鸿沟的任务之重。
“数字鸿沟不仅仅存在于年龄,还不能忽视城乡差距。一些农村留守老人缺乏与城市相对应的数字应用场景,缺乏掌握数字化技术的机会,面临的困境更加凸显。”范利认为,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跟上时代步伐,在数字化中不被落下,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是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数字技术赋能
智慧养老提升老年人幸福感
戴上智能手表,便能实时监测心率、睡眠等健康信息;安装了智能门禁,房门超过一定时间未关闭,社区、子女就能及时收到提醒……通过数字赋能推进智慧养老,真正让技术为老年人所用,提升老年人生活幸福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一环。
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更倾向的养老方式,自然成为智慧养老发力的重中之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程凯认为,应聚焦老年人的家居生活需求,利用5G、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家居生活中各类场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升老年人、残疾人居家环境安全性、便利性。
“可以安装智能家居设备,配备适合老年人生理特点及安全需要、个性化的设施用品,还可以建立具备语音、一键呼叫等无障碍功能的紧急呼叫系统。”程凯进一步建议道。
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以数字赋能扫除老年人生活中的障碍,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范小云长期关注的方向。她认为,应当制定统一规范的居家适老化改造智能服务标准,把医护健康、紧急救助、一键报警、断水电等应急装置作为适老化改造的必选项目,依托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建立起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立体式守护。
搭上了“智慧快车”,居家养老服务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内容越来越扎实,给老年人带来的安全感也将与日俱增。而在老有所养的基础上,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也同样不容忽视。
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及养老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要进一步探索数字技术和助老应用场景的融合创新,把生活消费、情感陪伴、精神文娱等多种服务进行有机整合,不断提高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范小云告诉记者。
“出行服务是连接养老需求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重要一环。”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提到,《老年人出行现状调查报告》显示,74%的老年人仍旧在路边打车,在使用过手机叫车的老年人中,仅有20%的老人不求助于人。他建议,加快推进老年人常用的出行服务类互联网应用和移动终端等应用适老化改造,推进“一键叫车”,降低数字化出行使用门槛。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云南省分公司党委书记张云勇表示,通信行业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电信业适老化改造。“社区可以与运营商加强联动,借助运营商的视频业务为银发族,特别是独居老人提供更好的安防和关爱服务。同时倡导终端行业、互联网行业中众多厂商的协同支持,针对银发族的需求特点,真正为老年人提供能感知、有温度、更便利的电信产品和服务。”
聚合社会力量
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按哪个键才能和你微信视频?”
“不小心打开了短信里的链接关不掉怎么办?”
“怎么扫码付款?”
……
这些问题,你是不是经常从家中的老人口中听到?
从求医问药到衣食住行,数字技术的普及理应为老年人带来更多便利。然而这些对我们来说再基础不过的操作,却总是困扰着老年人,不仅给老年人群的生活和社会参与带来不便,也一定程度上给其他人群乃至整个数字经济发展进程带来不利影响。
十三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卫健委健康和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王培安认为,跨越老年“数字鸿沟”有助于释放线上消费潜力,助推“银发经济”发展。
“研究表明,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有利于扭转老年群体‘重储蓄、轻消费’理念,增加消费规模而减少储蓄,拉动整体市场经济增长。”王培安建议,要持续推进研发适合老年群体的数字化产品,激活农村老年人学习智能技术的内生动力,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对老年人的培训和帮扶。
如何通过多方发力,让“银发经济”更好造福老年群体?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协和医学院麻醉学系主任黄宇光的回答是,应当进一步激发主体创新活力,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应当通过加强科技适老化产品研发、积极开展跨界合作等方式,丰富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黄宇光表示。
数字产品适老化改造,绝不仅仅是放大字号、加大音量那么简单,应当是对操作流程、使用程度、使用习惯等方面进行根本性的改造。以智能手机为例,跳不过的屏幕广告、短信里的网络链接、复杂的交互手势等都是老年人使用过程中的绊脚石。
因此,破解产品适老难题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张连起认为,应当聚焦老年群体日常工作中高频生活场景,因人而异打造适老化、关怀式移动数字产品,让老年人想用、能用、会用、敢用。
作为业内人士,北京圣泽天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海龙认为,产品适老化的关键在于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要,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为根本牵引,尊重他们的习惯,倾听他们的故事,从而提供更加适合老年人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此外,还应线上线下结合,双向并进,打破老年人对数字产品的疏离感,帮助他们解决消费采购、社交娱乐、查阅资讯和体验服务等生活需求,创造更美好的数字生活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