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有强 靳燕)一个产品从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到市场的距离有多远?这段路程常被产业界称为“死亡之谷”。如何跨越鸿沟,实现涅槃重生?8月30日,河南省政协围绕“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开展专题协商,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建言献策。
当今,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河南重建重振省科学院、省医学科学院,建设14家省级实验室、36家省级中试基地、7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推动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需求中找准坐标。”省科学院副院长罗春祥表示,重建重振以来,省科学院着力打造集聚研发机构、科创企业、科技成果、科创资本、创新人才、中介机构的环科学院创新生态圈,探索形成“政府出题、科学院答题、地方政府支持”的新兴科研组织方式。
“高校和科研院所缺乏中试、投产和市场应用能力,尚未实现‘基础研究—科技攻关—科技应用—成果产业化’全过程无缝衔接。”省政协常委、河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洪彬表示,建议政府出台科技与产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激励政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迈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这既是科研人员的夙愿,更是产业振兴的需求。与会的企业代表表示,目前社会上既懂市场、又懂技术,能高效整合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三方创新资源,专业从事“产学研用”研究的机构、人员较为稀缺,导致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好技术、好产品、好成果被“束之高阁”,缺乏落地转化、产业化应用的路径和渠道。
“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围绕全省重大战略发展需求,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成立若干创新联合体,形成多方联合、协同攻关的新模式。”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建国说。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增利有着同样的思考,“希望政府积极推动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全链条平台,引导各创新主体间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高度汇集与高效流动。”
省工信厅厅长李建涛介绍,将全力抓好各项安排部署,持续优化政策措施,加快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决策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成果应用的主体。
副省长刘尚进在会上表示要认真研究吸纳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落实中央要求,紧盯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出台更加精准实用的政策措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