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熊猫的保护如何贡献于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实现“自然向好”的绿色未来?在“守护野生大熊猫,共建生态文明——自然向好国际论坛”上,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分享和讨论。
大熊猫作为生态保护的标志性物种之一,已成为自然保护的“代言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所代表的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WWF)副总干事周非表示,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大熊猫的保护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我们通过加强对大熊猫这一伞护物种的保护,来保护大熊猫分布区的其他生灵和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多年来大熊猫保护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将可以应用到许许多多其他物种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为生态保护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国家林草局国合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春峰看来,近几年来在加强大熊猫保护的同时,中国政府也持续加大了对其他更多物种的保护力度。我们确实需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更加关注和支持其他物种进行栖息地的保护,也需要将大熊猫保护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扩展到其他物种,从整体上提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水平,以促进自然持续向好。
2022年12月,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通过了全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呼吁在2030年前遏止并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实现“自然向好”。
“遏止物种灭绝和森林砍伐不仅是我们的道义责任,而且已成为人类的安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风险与机遇共存。与碳中和转型类似,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中拥抱自然向好的做法可以避免极大的成本耗费。”WWF国际特使马可·兰博蒂尼说。
据WWF大熊猫项目经理何天虎介绍,从2005年开始,WWF先后在6处被识别为连接关键栖息地的廊道区域开展栖息地恢复与管理工作,其中岷山黄土梁廊道、108国道秦岭廊道的示范工作在多年坚持下已初见成效。
如何让被破碎化的栖息地能够重新连接起来,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最重要的保护工作之一,四川省林草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栖息地保护处负责人表示,2017年到2022年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重点区域大熊猫种群动态监测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和同域分布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成效显著,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稳中有升,生物多样性、栖息地质量等各项指标持续向好,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并于去年国际雪豹日,联合WWF一起启动了四川省全省雪豹调查,未来也将关注其他大型食肉动物如豺、豹等物种的监测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