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耳杯,1951年6月出土于山东东阿的曹植墓。在崇尚饮酒的世风影响下,曹植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酒为他带来了豪气和才情,也使他遍体鳞伤……
耳杯常用作酒器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与兄长曹丕是一奶同胞。他“生乎乱,长乎军”,从小就聪颖不群,学识渊博,文采绝伦。但他任性而行,饮酒不节,后半生迁徙流离,愤懑不已,虽七步成诗,然“抱利器而无所用”。232年,曹植去世,谥号“思”,意为追悔前过,世称“陈思王”。第二年,其子曹志遵父遗嘱归葬其于东阿鱼山。
据清代《东阿县志》记载:“魏东阿王曹子建,每登鱼山,有终焉之志。后,徙王陈,薨。其子志,遵治命,返葬于阿,即山为坟。”
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南19公里处的鱼山西麓,依山营穴,封土为家,始建于魏青龙元年三月。墓葬平面呈“中”字形,由甬道、前室、后室三部分组成,墓葬朝向为坐东面西,墓葬全长11.40米,宽4.35米。1996年11月,东阿鱼山曹植墓被国务院定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植墓中所出土的132件文物,大都为比较粗糙的陶器,还有几件石器和料器,没有发现其他什么贵重物品。这符合其父曹操一贯倡导的“令民不得复私仇,禁厚葬,皆一之于法”和其兄曹丕在遗令中规定的“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当然,曹植生前的生活是比较困苦、潦倒的,“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于囹圄”,死后亦难以厚葬。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这件耳杯为灰色陶质,长约11厘米,侈口,浅腹,双耳,平底,1951年6月出土于山东东阿的曹植墓。
耳杯又称杯、具杯、羽觞,是三国时期常见器物,基本形制是扁椭圆,弧形壁,浅腹平底,饼形足或高足,口缘两侧各有一个半月形耳或方形耳。这种形制始于春秋战国,是由椭杯、舟等演变而来,盛行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唐代以后便很少见到。其材质有漆木、青铜、金、银、玉、陶等,其中玉耳杯由诸侯王、列侯等身份地位比较高的人使用,漆耳杯使用者范围较广泛,上至帝王诸侯,下至一般贵族均可使用。
耳杯常用作酒器以饮酒,《楚辞》云“琼浆密勺,实羽觞兮”,意为用勺子往耳杯里添加美酒;《汉书》曰“酌羽觞兮消忧”,表达的是以耳杯盛酒,饮酒消愁。浙江宁波西南郊西汉墓出土的漆耳杯内书有“宜酒”字样,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漆耳杯内有“君幸酒”,湖南长沙汤家岭西汉张端君墓出土的青铜耳杯上有“张端君酒杯”,皆为耳杯作为酒具的证明。
耳杯也可能是茶器
耳杯除了用于饮酒,还可以用来喝茶吗?
中国人对茶的认识,是从食用和药用开始的。最早利用茶叶“系咀嚼鲜叶,生煮羹饮”,“啜其汤,食其滓”。犹如今人煮菜汤,亦可视为菜食,故古有茗菜的说法,《晏子春秋》上说:“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晏子春秋》系后人收集晏子遗事写成的,是说晏婴在齐国为相时,吃糙米饭,烧三种禽鸟、五种蛋以及茶菜为食。
这种“以茶为菜、以茶为羹”的用茶方式,在我国某些地区仍有遗留。现今云南西双版纳州基诺山当地的基诺族人仍有以茶为菜的习惯,他们外出打猎或劳动时,带上几节竹筒饭,饿时在野外生火,采集一些鲜茶叶,揉碎后将所带干粮和食盐置于竹筒中,引山泉水煮之,即可食用。另外,在湖南省的桃园县,当地农民有将茶汁和果仁、豆子等混合在一起碾碎后熬汤喝的习惯,名之“擂茶”,亦是“以茶为羹”的遗风。
由此可以推断,在饮茶之风的早期,并没有专门的器具,烹煮茶叶的用具和食器是通用的,或者说食茶之初无定器。作为食器的釜、罐,作为酒器的碗和耳杯等都可能被当作茶器来使用。
茶酒当歌
这件耳杯的主人曹植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国时期,酒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当时酒的消费量远远高于秦汉时期。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人们感到命运难以把握,因而放纵自己,尽情享乐,“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饮酒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
建安二十三年,曹植与杨修醉酒后乘车行驶道中,私开司马门。曹操得知此事后大怒,将负责司马门的公车令处死。不久后,杨修也被杀。为警告曹植,曹操下令禁止诸侯与外人交结往来。这件事,使得曹植渐趋失宠,政治前途变得渺茫。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围困在樊城,曹操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去营救曹仁。但是,曹植因为醉酒不能受命,让曹操深感失望。曹操派遣曹植去樊城营救曹仁本是一场胜券在握的战役,希望以文采见长的曹植获得军功,但曹植因为醉酒而辜负了曹操的期望。
曹植“言出为论,下笔成章”,常与四方名流诗酒问答,纵论古今。在当时崇尚饮酒的世风影响下,曹植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借酒广交才俊人士,借酒倾诉离愁别恨;酒为他带来了豪气和才情,使其创作了大量诗文。然而,酒也使他遍体鳞伤。
建安二十五年,是曹植命运的分水岭。这一年父亲曹操去世,兄长曹丕继位。曹植由父王的宠儿变为时时处处受到监视的皇帝的政敌;由“不及世事,但美遨游”的公子成为“颇有忧生之叹”的罪臣。在以后的岁月里,频遭兄长曹丕与侄儿曹睿的迫害,历尽磨难,更使他的后半生过着“名为王侯,实为囚徒”的生活。
小小耳杯,可以饮酒,亦可以喝茶。而且三国时期,确实已有饮茶的风尚。据《三国志》记载,韦昭是东吴末帝孙皓统治时期的史学家,孙皓好饮酒,常常邀请韦昭竟日饮之。韦昭不善饮,孙皓为了给他解围,偷偷赐给他茶,以当酒饮用。
倘若曹植能像韦昭一样,少饮些酒,多喝点茶,或许会是另一种命运吧?
(作者就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