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周刊

展中华文化之美 促文明交流互鉴

——记2023北京文化论坛

本报记者 谢颖 张丽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9月18日   第 09 版)

2023北京文化论坛文艺晚会 本报记者 贾宁 摄

■编者按:

1场凝聚文明共识的开幕式暨主论坛,5场呈现缤彩思想的平行论坛,4条尽显中华风韵的参观线路……9月14日至15日,由中宣部和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23北京文化论坛在京举行。数百名中外嘉宾相聚北京,围绕“传承优秀文化 促进交流合作”的年度主题畅谈真知灼见,为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明交流互鉴,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贡献力量。

如何从世界视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如何不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让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人民政协报记者就此采访与会的政协委员与专家学者。

感历史之底蕴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首都的一张金名片,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盛赞为“天下无双之壮观”。一路中轴,承古通今,积历史之厚蕴、谱时代之华章,展示了古都北京的气魄和底蕴。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多元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对于文化遗产,我们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把保护工作做好,再花工夫去研究它,把它的价值挖掘出来,介绍给更多人,让全社会能够弘扬、传承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深入人心。”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深入阐释了敦煌研究院在保护、研究、弘扬方面的相关工作和思考。在他看来,保护是基础,如果文物保护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研究是核心,不研究如何知道文物的价值所在,如何能够发扬它背后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是目标,保护、研究最终是要创造今天的文化与文明。

登上钟鼓楼,领略中轴线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雄伟气魄,暮鼓晨钟回响百年,引发的不仅是声音的震动,更是今人和古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在韶州会馆观看文化展览、品韵岭南茶香,百年会馆焕发生机活力,百姓精神生活不断丰盈。北京中轴线是一条物理轴,也是一条文化轴,更是新时代首都的发展轴。古都历史的长度渐渐积淀为城市文化的厚度,并不断孕育出市民百姓的新生活。

“我们的生活需要有足够的文化力量支撑,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这样的文化力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希望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情趣、审美品位、人生情义和生命意义能够走进当代生活,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心灵的最大公约数,是从民族根脉上成长出来的文化传统,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具有最高的吻合度。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要把资源创造性地调度起来,制造成产品,打造成旅游线路,画成画,唱成歌,做成美食,一点点地回应人们的需求,再根据需求不断调整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就在生活中,未来也就在生活中。

让传统文化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看待非遗、保护非遗,要时时刻刻想到它是我们的生活本身,是千姿百态无比生动的现实生活方式。通过一代一代传承,不断地再创造,日益丰富、日趋繁荣,它的生命力才能保持永远的青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表示,非遗的主体包含受众和传承人的文化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非遗才能得到更好保护。非遗保护传承事业是文化实践的科学,要从实践的立场出发来认识其重要性。

创发展之新意

在北京长安街西延线,坐落着首都的老工业基地——首钢,其近年来从厂区、园区向社区、街区的转变,成为北京城市深度转型的重要标志。2020年,中国科幻大会首次落地首钢园,推进科幻产业集聚区建设;园区内以“文化遗产+数字创意”为内核的RE睿·国际创意馆,将历史文化、工业遗产和现代科技进行融合……首钢园以开放的视角、多元的体验、独特的空间感受,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注入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随着新技术、新机遇、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创新,正描绘着文化高质量发展丰富多彩的活力图卷。

“一部中国出版史,就是一部以科技创新持续降低文化传播成本、扩大文化传播范围,进而形塑中华文明的动人历史。进入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迭代推进,对出版模式和传播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了促进出版繁荣发展的创新机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董事长黄志坚介绍,出版内容作为核心资源和创意源头,与各种新技术、新载体、新平台融合,催生了多种新型业态。新技术手段让出版内容的呈现形式不再局限于平面的文字或图画,可以以更加立体多维、具象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实现“沉浸式”阅读;也可以呈现其他文化形态,实现互联网时代出版内容的转化和知识产权的交易,拉动了文化产业整体发展。

新时代新技术新手段也给舞蹈艺术带来变化和影响。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舞蹈家协会主席陈维亚感到,全息影像、实时捕捉、AI交互设计等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对舞蹈的创作、表演、传播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的技术和传播平台,舞蹈出现了从舞台呈现到综合视觉呈现的转变,在表演、场景、时空、音乐等方面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使舞蹈的表现方法更为复杂多变,但同时也提供了更为广阔而丰富的创作想象空间。“这要求我们舞蹈创作者要将传统创作方法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借鉴新理论、新方法,总结新特点、新规律,助推新时代舞蹈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陈维亚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随着数字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数字经济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顺应科技革命新趋势,加强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推进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培育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生态,让数字化转型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

架互鉴之桥梁

在首钢园,一条飘荡在空中的“丝带”吸引了前来参观的中外嘉宾的目光,这就是以敦煌飞天壁画为设计灵感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它曾在北京2022冬奥会上惊艳亮相,让世界再次领略新时代中国与中国文化的魅力。如今,首钢滑雪大跳台不仅承办国际体育赛事,还成为传播冬奥文化和北京冬奥精神的重要场所。

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看来,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相处之道。杜占元表示,要深入挖掘文明内涵,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对不同文明成果进行多角度阐释;高度重视科技赋能,利用新技术手段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筑牢翻译桥梁,通过准确传神的翻译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文明传承发展和互学互鉴提供理论支撑。

“返本开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其他文明优秀成果,创造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也是为构建新的世界秩序提供中国方案的必然选择。”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提议,要弘扬发展群体本位而非个体至上的社会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而非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观、团结统一而非分化对立的治理观、天人互益而非征服自然的生态观、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非各自为战的天下观,以推动构建更高更好的文明形态。

在2023北京文化论坛期间,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各方共同研发的《中国关键词:文明互鉴篇》《中国关键词:传统文化标识篇》多语种版图书揭幕。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介绍道,“中国关键词”文化文明系列旨在用理念相通促进中外文明对话,用文明交往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用文化标识增进中外民心相通。

“‘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号召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待,人的内心世界要和谐相安,我们的世界才是一个和平发展、友好、不断进步的世界。”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认为,“世界必须是绚丽多彩的,不能是单一色彩的,每个民族都有他们值得纪念的悠久历史,每个民族也都应该拥有他们向往的未来。”

法国汉学家、作家柯思婷·佳玥是一位热爱中国与中国文化的法国人,已居住在北京20年,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在北京建立一个可以让世界各地艺术家交流的空间。柯思婷·佳玥坦言,文化是文明对话的钥匙,连通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文明互鉴要建立自由、清晰和友好的对话,通过对话进行不同文明间的情感表达与分享,构建通向对方的桥梁。

2023-09-18 本报记者 谢颖 张丽 ——记2023北京文化论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49880.html 1 展中华文化之美 促文明交流互鉴 49,88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