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兴趣、爱,是我学习和工作中感悟颇深的三个关键词。
一是快乐。做医生,是快乐的、有成就感的。
人类自有文明以来,就有医学相伴。千百年的社会进步极大改善了人类的健康水平。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忙碌忽略健康的重要,而当身体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整体平衡被突然打破时,瞬间让所有关注都聚焦于医院、寄托于医生。正因为有了患者,医生才会存在,正因为有了病痛,才点亮了我们医生的价值。
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30年,我的手术已逾万例,其中不乏疑难危重病人。我治疗了她们,她们也成就了我。记得有一个河北农村的产妇,分娩后感染没有及时诊治,来协和时盆腔脓肿已扩展到腹膜后重症感染性休克,生命危在旦夕。在有限的几个小时的手术机会里,我们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最后康复出院。因为我们的努力,让新生儿又有了妈妈,从而保护了一个完整的、温暖的家。这种价值感、成就感,或许只有医生这种职业才能直接而深刻地感受到。每次有这样的生命体验,我都深深地感谢我的职业、我的患者和我们的协和。正因如此,每一天,我都能带着单纯的热爱,投入到这个平凡而有价值的工作岗位。
做医生是一种幸福的选择。穿上白大褂、站在病人前,你会直接感触到人世间一个个真实的个体以及他们不为人所知的故事。你会以自己的双手,医治世界上最复杂、最独特的生命——无论他们年轻还是衰老,贫穷还是富有。你会在为他人解决病痛的过程中,得到对这一职业的充分礼遇和对自我生命的感悟升华。
二是兴趣,既指兴趣专科,也包括爱好特长。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高光时刻总是短暂的。成功的背后,都是苦苦地坚持。人前的风光,都源于傻傻地不放弃。对医学生而言,几年求学路看起来很长,但对于当一个好医生,这几年似乎又太短。无论上基础课还是专业课,无论在校园还是医院,大家都要静下心来,沉淀自己的兴趣,聚焦未来的专科,努力做到唯精唯一,臻于至善,不断打磨自己的“硬核功夫”。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写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面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世界,只要保持好奇心,总有那么一两件事能触动你的兴趣神经,而这或许是伴随你一生的志趣。人类的大脑会习惯性偷懒,那些没有时间沉淀的爱好,往往难以获得长久的满足。在协和,我的很多同事都在某一件事上投入了数十年的努力,有的是颇有名气的科普作家,有的是游泳或长跑健将,有的写一手好字,有的在某一领域造诣精深。他们在医学之外,找寻到一片独特宁静的天空,无关功利,只因热爱,让自己在十几小时工作学习之外获得了内心的平衡和愉悦。建议大家除了专业追求之外,也能培养一点其他爱好。
三是爱,是具有悲悯之心、大医之魂的爱。
“尊科学济人道”,协和的精神文化,始终离不开悲悯二字,这是医者的人性,是根植于内心深处对病人、社会、国家、人类的关爱。明朝的裴一中在其著作《言医·序》中写道,“心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医学的核心,是医者仁心。医生面对的,是一个人最脆弱的状态,也是人性最隐秘、最真实的一面。病人的伤痛,既有肉体上的痛楚,也有主观感受。他们最需要的,永远是医生发自内心的关怀。治病,也是治心。美国医生特鲁多曾说,“偶尔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永远去帮助。”医学发展至今,依然不能解决所有健康问题。医生的使命,不仅是诊治病人,更是以慈悲之心安慰和帮助病人。我们常常听说,一些病人苦苦找寻,就是为了听到某个医生的一句话才安心。他们在意医生的一个判断、一句叮嘱,甚至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我们讲悲悯、大爱,不只是大病大灾的危难之间、手术台上的关键时刻,也包括润物无声的细节中所体现的职业真谛和精神映照。
医生与患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割断、息息相关。一位前辈说过,所谓“大医”,都始于心诚,成于精湛。大家熟知的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一位品格高贵、专注病人的大夫。开国大典当天,她被邀请去天安门观礼,但在产房第一线,她始终都是轻轻又掷地有声的一句话: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我的导师郎景和院士也强调:给病人的第一张处方,是关爱。多年前,我遇到一位复杂生殖道畸形的患者,小小年纪就饱受疾病折磨。在一次次诊疗中,我们成了忘年交,我特别喜欢她那雨打风霜后依然阳光的笑脸。成年后,她选择了学医,选择了妇产科,她说要把信心和爱传递下去。冰心老人说,“爱在左,情在右,在道路的两旁,我们随时播种随时开花,使一路上穿枝拂叶的人,即使走过荆棘,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我想,这也是医生所需的悲悯与大爱,是这一职业赐予我们的至高荣誉和无限回响。
从医是一次庄重的选择,也是一生的修行。生命的拷问与救治,可以让痛苦不再孤单,也可以让平凡变得伟大。这身白衣,是我的信仰。
(作者系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