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华夏周末

正是山花烂漫时

——邱运华委员谈民间文艺传承、发展与传播

本报记者 张丽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9月23日   第 05 版)

邱运华委员(前排右二)在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双林镇夏布体验村调研夏布编制技艺。

邱运华委员(右二)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组织葫芦文化节暨丰收节活动。

邱运华委员(右一)在京西皮影戏基地部署《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皮影戏卷本整理工作。

2022年,中国民协“我们的节日·丰收节”活动在黑龙江省的八五八农场举行,此图为开镰仪式。

■编者按:

秋分时节,踏着欢庆的鼓点,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中国民协“我们的节日·丰收节”系列活动,以最接地气的民间文艺表演、展览展示等形式,展现着全国人民欢乐庆祝丰收的节日氛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长年行走于民间,致力于民间文艺传承、发展与传播的探索与研究。在他看来,包括民间手艺、民间民族信仰、民歌、习俗和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在内的民间文艺,更能反映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的特征和深厚内涵。人民政协报记者专访邱运华,请他讲述在推动民间文艺传承发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方面的探索与思考。

共享非遗 保护传承民间文艺

“丰收节,是一个体现中国人民勤劳致富、劳动收获的节日。中国民协每年都会在一些省区市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今年‘我们的节日·丰收节’系列活动走进辽宁、黑龙江、河南、四川等地。”邱运华说,举办系列活动主要是为了把老百姓的民俗传统和他们丰收的喜悦,以节日的方式呈现出来。

邱运华告诉记者,多年来,随着传统节日的知晓度和重视程度持续提升,中国民协不断规范节日活动管理,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流程。在七大传统节日,以及丰收节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相继在全国各地举办了“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年均组织“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近20次。“特别是它通过一定的文艺形式,使各区域的民族性、民间性的传统节日得到传承,是可以留给后世的一个好项目。”邱运华说。

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民间文艺中有许多非遗项目,如何从非遗视角推动民间文艺传承发展,成为邱运华长年思考研究的问题。“文化的传承、技艺的传承以及审美的趣味,是非遗保护中所关注的要素,也是民间文艺传承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内容。”邱运华阐述道,以一个门类的艺术作品传承一个区域的文化,这在唐卡、剪纸、木版年画等民间文艺中是有所体现的,抢救保护这些民间文艺,实际就是对区域文化特殊性的一种传承和抢救。它们作为非遗,蕴含着老百姓千百年来积淀的审美趣味,有时代性,也有永恒性。

民间文学是民间文艺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民间文学的抢救保护,莫过于“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的开展,前不久该工程刚刚公布了系列新成果。邱运华表示,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在所有省区市都开展了当地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出版,对民间文学的传承保护起到重要作用。邱运华特别提到,“香港、澳门两地的民间文学收集整理已经启动,这在中华民族民间文学历史上是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很有价值,也很有意义。”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启动以来,截至2023年8月30日,全国累计签订大系卷本委托编纂项目合作协议375卷,其中已正式出版62卷。“第一阶段的目标是600至700卷,还有一批200卷左右的‘民族语文卷’要启动,少数民族语文是口口相传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记录,我们将其翻译成汉文来出版。还有数据库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就可以公开化、社会化、公益化。”对于大系出版工程将要做的工作,邱运华条分缕析。除此,必不可少的还有社会宣传,比如推动中华民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玛纳斯》《江格尔》的演唱活动,民间文学故事演讲等。“不仅说传统故事,还说新故事,不仅有传统的山川地貌、人文风情的传说,还有东北抗联等红色故事等。通过社会宣传,民间文学的艺术种类和内容都得到了有力传播。”邱运华说。

深入民间 助力民间文艺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文艺的发展确实有些曲折。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城市的崛起,民间文艺面临着很大危机,这也是冯骥才先生提出抢救保护全国民间文化遗产的原因。”因为民间文艺的特性,邱运华长年行走于民间,考察民间文艺生存现状。以民间戏曲为例,有人统计每年有100种左右的民间戏曲消失,这一数据令他震惊。“从民间文艺的整个业态来看,有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的,也有发展得生机蓬勃的。前者在和农耕时代告别后,其生活的社会土壤削弱或消失,失去滋养,便逐渐离开了我们。后者则是和时代生活相伴而行,发展势头良好。”邱运华说。

邱运华走过很多地方,有遗憾,也有欣喜。在甘肃省庆阳市一个曾盛产皮影戏的县城,他发现皮影戏产业发展式微、传承人开始断层;在陕西省榆林市,他看到曾经在新文艺发展过程中起到很大贡献的说唱艺术业态惨淡……即使后来做了很多相关抢救工作,但仍有很多东西遗失,这令他遗憾不已。同时,他欣喜于看到部分民间文艺在赋能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像安吉白茶,他们把产业业态和茶文化研究相结合;江苏苏绣和红木雕刻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做得有声有色,当地还专门召开专题研讨;河北省蔚县剪纸是当地支柱产业之一,促进当地百姓致富同时,也在原有传统技艺基础上又有所传承与创新,深受启发。”

到民族地区调研,是邱运华考察研究民间文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如何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在内蒙古自治区,当地剪纸艺术给他留下深刻感触,“当地有一批优秀的剪纸艺术家,围绕促进民族团结主题进行精彩创作,看他们的作品展览,能深切感受到他们的创作思想是与时俱进的,作品主题与新时代要求紧密相扣,即使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创作,也能做到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不守旧,同时还借鉴其他艺术风格、技法,对于传承传播民间文艺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邱运华看到当地唐卡艺术家们,将藏族文化与当代生活主题相结合,尽情展现着藏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新面貌。他清晰地记得,其中有一位叫着着的唐卡艺术家,其唐卡作品在传承传统绘画技艺基础上,融入中国画、油画等技艺,彰显民族团结主题,画风让人耳目一新,其作品《南丝路一带缘,藏汉人一家亲》曾获得第十三届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放眼世界 用民间文艺讲好中国故事

“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对于如何展示中华文明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邱运华认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土壤的民间文艺,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先天优势。他分析说,民间文艺与中华文明相伴相生,同时具有亲和力,是日常生活方式本身,它的性质、内容和形式,可不依赖任何媒介而使世界各国人民喜闻乐见。民间文艺还是各民族向世界宣传自身文化的共同传播手段和路径,耳熟能详的各国文化首先是民族民间文化。

“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是中国民协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工作。邱运华说,依托这一工程,多年来始终连续不断地在做“一带一路”的民间文化探源工作,既把国内民间文化的“带”和“路”联系起来,也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之间的民间文化串联起来。

邱运华侃侃而谈:“闯关东的民间文化,是中原文化和东北文化的交流;大运河的民间文化,是中原内部南北文化的交流。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我们针对大湾区的民间文化有一个北部湾叙事,包括滨海民俗、海岛民歌等,曾组织专家学者对大湾区的民间文化做过一次大型调研,并形成了系列成果。”

“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研究范畴,从辽宁、吉林、黑龙江,延续到俄罗斯部分地区。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研究范畴,包括张家口、内蒙古,延续到蒙古国、俄罗斯等部分地区。阿凡提的故事研究范畴,从新疆一直延续到中亚一些国家与地区。八闽文化研究范畴,从福建、台湾延续到东南亚一些国家与地区。这一工程勾连起延续千年的中华文明和其他相关地区的文明发展业态,对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发挥着重要作用。”邱运华娓娓道来。

新时代为民间文艺提供了传承、发展与传播的好契机,可谓正是山花烂漫时。邱运华坦言,“民间文艺涉及的类型和它扎根的土壤,是各民族各地区百姓所熟悉并深感亲切的,具有很大公约性。因此,建议在海外举办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展览、展示、表演及学术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现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各民族文化杰出传承人的崭新形象和新时代风采,为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作出贡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2023-09-23 本报记者 张丽 ——邱运华委员谈民间文艺传承、发展与传播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0190.html 1 正是山花烂漫时 50,19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