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意周刊

万物有灵看和谐

王树理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0月09日   第 07 版)

芦荻白头,促织催衣,寒雁南飞,天气转凉。草丛里的蛐蛐像是有些怕冷了,时不时蹦达着溜进我的书屋。捉两只放进用席篾编制的笼子里,天天采摘菜叶喂食。它们该吃的吃,该喝的喝,就是不再鸣叫。草木有本性,虫鸟亦如此。不叫就不叫吧,或许它们来投奔我的意思就是让我明白,天冷了,该添衣裳了。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联系。比如自然界的四时轮转,就是一种客观规律。节令到了,该冷的时候冷,该热的时候热,不仅人类能感知到这样的变化,就连虫蚁亦是如此。在许多人们熟知的谚语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如:蚂蚁搬家蛇过道,必有大雨到;蜻蜓飞得低,出门带斗笠;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草上结罗网,河里水要涨……这些无一不在告诉我们,自然界里动物、植物都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必须珍惜和爱护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自觉地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人类也免不了有着得鱼忘筌、自高自大的弱点。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期,造纸热兴起,遍布全国各地的工厂产生大量污水,这些污水被排进河道和海洋,不仅严重污染了环境,也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巨大隐患。直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才让人们擦亮了眼睛、看清了方向,环境治理问题得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水源污染、大气污染、沙尘暴等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治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个需要随着客观环境变化不断加以调整和改进的课题。在当下自然环境治理已经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还有许多短板需要尽快加以改善。比如,这些年,我越来越少见到燕子了。记得少年时候,农村家家户户的房檐屋下都有燕子做窝儿,这些乖巧的小生命开春由遥远的南方飞来,孕育出新的雏燕;待到秋风渐凉,便举家南迁。春来秋往,燕子不仅带给人们节令变化的提示,也如同老友般有来有往,给人以“德不孤,必有邻”的亲切感和心灵慰藉。

如今,横空低飞的燕子越来越少,固然有自然界物竞天择的原因,但也不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但不管是出于哪种情况,都不应被忽视。如果人人都能有爱护动物的自觉,有关部门能推出保护它们生存环境的措施,相信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能越来越融洽。

天气渐渐变凉,我也由季节变换想到了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出于善待大自然,善待万物生灵的责任,是每个有爱心、讲良心的公民应有的道德素质。当我们与大自然达成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共识,就会有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浪漫纷至沓来——会想起喜鹊为牛郎织女搭起鹊桥的传奇,会感叹神农尝百草惠及万代的恩赐,会讲述“兔儿爷”为百姓送药去毒的神话。

天凉了,又到了换季添衣的时候。人类在关爱自身的同时,也多多关注大自然的生灵和环境吧。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2023-10-09 王树理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0600.html 1 万物有灵看和谐 50,60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