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齐鲁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硕果累累的景象。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青岛聚力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亦获得“丰收”——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双节”假期,10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凭借迷人的自然风光、充满乡韵的乡村振兴“青岛场景”,成为岛城市民和外地游客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白墙青瓦、石板街巷,云海晨雾、清泉叮咚,闻着茶香、览山阅海,采摘葡萄、品味美食,游客熙熙攘攘,孩子游山戏水,村内的农家宴家家满客,民宿亦是天天爆满……
在莱西市水集街道产芝湖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游客络绎不绝。有着600余年历史的产芝湖新村,“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建筑风格传承了民俗文化和乡愁记忆。在建设中,片区锁定“耕读”主线,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尽可能还原院落本来面貌,再现柳编坊、粗布坊、面食坊等各类作坊工艺,打造老学堂、国学馆、非遗馆等经典特色小院,修复将军府、进士府等文化古迹,将乡村旅游、古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勾勒出一幅湖、河、水、林、田、村、房等同框的田园风光图,形成了农业、旅游、生态融合的发展格局。
“我们是慕名而来,感觉很好,此行非常值得。”来自青岛市区的李明磊一家,和记者细数“产芝体验”——这里不但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人文历史,还有好吃的水库鱼。
青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在“双节”频频“出圈”,靠的是“综合实力”。自去年6月青岛提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以来,全市上下迅速响应、积极行动,7个涉农区市均成立了由区市党政领导任组长的工作专班或联席会议,以现场观摩推进示范片区建设,历经区市申报、“赛马”竞优、专家评审等环节,崂山区流清湾、即墨区莲花田园等10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脱颖而出,正式入选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名单。
在杨家山里,抢抓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机遇,各种沉睡资源正在被“唤醒”。
“我们大下庄闲置资产资源较多,得益于示范片区发展,许多游客来到这里旅游,为我们带来了发展良机。”示范片区内大下庄网格党支部书记杨福瑞受访时说,为满足游客需求,党支部摸排闲置宅基地60余处,动员村民集体发展民宿、农家宴等产业。村集体牵头成立民宿专业合作社,托管村民闲置宅基地47处,委托融源公司高标准统一打造、统一运营。开发民宿管家等岗位,解决村内和周边闲散劳动力就业120余人,人均收入3万元。“我们村的村民每处宅基地可收取6000-10000元不等的保底收益,还可根据企业盈利情况进行分红,村集体仅服务费一项,每年收入15万元,实现三方共赢共富。”
这是青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强村富民活力显现的一个生动实例。
一年半来,青岛围绕活权、赋能、富民,激活农村土地、资产、资金,构建强村富民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努力让村集体经济强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坚持把示范片区作为农村改革的“试验田”,优先在示范片区内推进乡村振兴集成改革,10个市级示范片区累计承担9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任务,累计盘活农村闲置土地6000余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出台《青岛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奖补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市级奖补资金投资产业项目形成的资产全部确权到村。以村集体合作社为载体,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发、资产入股、劳务合作等方式,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以来,市级示范片区内村庄累计增收1300万元,平均每村增收17.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