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工智能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的底层逻辑,其发展速度和效果已经超出我们传统的想象。OpenAI的GPT-4模型已经达到了1.7万亿参数,是它前身GPT-3.5的10倍,而两者发布的时间相差仅仅4个月。这种规模化的趋势使大模型能够进行更为精细和复杂的问题分析,并呈现出智能“涌现”。这个技术趋势为解决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困境带来了希望。
当前,我国广袤的地域分布和地区经济差距造成了教育资源长期的不均衡,一直挑战着教育的公平性目标;传统以标准化教案和统一大班授课模式培养出的人才越来越无法应对未来的全球化竞争;在人才的选拔方面,以考试总分为标准的结果评价,使得能发现问题并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缺乏脱颖而出的机会。以上教育问题都制约着国家的创新能力,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机遇。
近年来,随着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路线得到证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在部分地区得以先行示范。对技术保持长期投入的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教育系统积极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探索解决教育痛点,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落地经验。尤其是基于AI的中学理科实验“教学评”一体化系统在深圳、珠海等大湾区城市经过几年试点,并在2023年考试实战成功落地后,开始加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这些先进技术在实验操作教考方面的应用为老师的实验教学显著提升了效果,也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和自适应的学习机会。深圳、珠海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基础打造智慧教育底座。并开始了以理化生实验教学、考试场景为起点,逐渐向全科教学场景延伸的教育变革趋势。这一趋势不仅快速补上了优质师资短缺造成的教育短板,也让具备强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有了公平公正的评价机会。为贯彻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强力的支撑。我们欣喜于这种科教融合取得的成绩,同时更担心这种趋势必然造成新的全局性教育资源不公。有条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其教育水平会迅速超过那些无法使用新技术的地区。因此我建议建立东西部跨区域的智慧教育帮扶政策,让西部地区的老师定期到东部实训,逐渐培养西部地区老师利用新技术赋能教育的核心素养。东部成功的技术选型经验也可以进行分享,避免西部地区引入落后的技术带来教育发展风险。同时也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科技资金投入,让西部的孩子也能尽快获得新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机会。这是对国家教育公平基本原则的坚守,也彰显国家对未来人才发展模式的坚定意志。
在人才的培养方式上,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也能发挥巨大的价值。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对人才的需求造成深远的影响。未来大国之间高端人才竞争比拼的是创新能力以及人机协作能力。因此,人才培养方法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科技变革。而当前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统一的时间,坐在统一的教室学统一的教材。把学生的知识范围收敛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强调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这种教学理念和未来人才的创新能力需求背道而驰。创新人才需要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由于受师资资源的限制一直得不到贯彻实施,而大模型的智能“涌现”让人才的个性化教学有了技术方案。例如,通过大模型丰富的知识推理,实时生成适应不同学生学情的个性化学习教案。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将一个知识点扩展到知识面。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全面的知识基础。这种方式对传统的标准化教学是一种颠覆性的变革。我建议尽快对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进行学理层面的建构,包括大模型对未来教育的影响和风险的研究,大模型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场景研究以及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人机交互学研究等等,并支持建立更多的新型智慧教育试点学校,让前沿技术有落地的机会。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虽然国家从人才评选方式上为未来创新人才的选拔做出了顶层设计。然而过程性评价的执行同样受到评价资源的限制而无法全面实施。将学生学习的过程表现记录下来,并用算法评估和预测是过程性评价的基础。需要学生将学习模式从单纯的线下向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进行转移。线上学习需要为学生配备智能学习终端,而智能终端进入校园由于各种风险顾虑一直没有大面积推广,制约了过程性教学评价的发展。我建议教育部门和科技公司联合研发面向智慧教育的可控型智能终端产品,加快推进智能终端进校的进程。既能满足教学互动和过程性评价需求,也能让学校有全面的终端管控能力。对于教育评价改革的落地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还有利于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整个国家的科技和教育水平向前发展。因此,我们应当积极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智慧教育实践推广到全国各地。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需求,还可以促进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均衡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全面提升。只有充分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变革和挑战,实现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协同发展,推动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作者系深圳市政协常委,本报记者白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