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华夏周末

叶嘉莹的诗词人生和家国情怀

本报记者 谢颖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0月21日   第 05 版)

▲叶嘉莹先生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

■编者按:

“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诗词里面,那些美好的理性、感情,传给下面的年轻人。”今年,著名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迎来了百岁华诞。10月15日,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隆重开幕。这是一场承载着众多期待,也洋溢着祝福之情的学术盛会,近200位学者齐聚一堂,共话中华诗教的传承与弘扬,以学术研讨交流的方式向叶嘉莹先生致敬。

书生报国成何计

难忘诗骚李杜魂

10月15日,当百岁先生叶嘉莹出现在南开大学主楼小礼堂时,全场都沸腾了。

这位“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事业”的老人,回忆起40多年前决心归国教书和结缘南开的往事——当年在温哥华,有一天晚上散步时,自己突发感慨:“‘花飞早识春难驻’,晚春是落花的时节,这‘花飞’早知道春是不能留下的。‘梦破从无迹可寻’,一个人有梦想,如果不去实践的话,你的梦就是一个空的梦。我当时远在温哥华,离开祖国多少年了,而且距离空间这样的遥远。‘漫向天涯悲老大’,我突然在遥远的天涯,悲哀地感叹我已经衰老了,‘余生何地惜余阴’,那剩余的生命,我应该到哪个地方?我说我要回国来,一生我终老在南开。”

叶嘉莹先生的人生与古典诗词有着不解之缘: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世家,年少时便在家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走进古典诗词世界。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在老师顾随先生的引领下,传承古典诗词文化。

1948年,叶嘉莹随丈夫南下,开始了“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的生活。20世纪中期她曾执教于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获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成为该学会有史以来唯一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如何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气质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体系?叶嘉莹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文论,另一方面不断摸索探究着专属于自己独特的讲课方法。听她用英文讲中国诗词,许多西方学生竟也常常感动落泪。诗,让她拉近了无数人与中华文化的距离。

转蓬万里,情牵华夏。在叶嘉莹的心中,祖国始终是深深的牵挂。

1974年,叶嘉莹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北京,激动的她写下了一首1800余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1979年,一直渴望“回家”的叶嘉莹终于实现了回国教书的愿望,应李霁野先生之邀请,到南开讲学。此后,叶嘉莹每年利用假期回国授课。40多年来,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用诗词表达着自己的家国情怀。

为在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华诗词,叶嘉莹于2015年回国定居。南开大学为她兴建了一座集教学、科研、办公、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取名“迦陵学舍”。马蹄湖的那片荷花,见证着叶嘉莹与南开大学的深厚情谊——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叶嘉莹先生说:“我是阴历的六月出生的,六月是荷花的月份,所以我有一个小名,我的小名就是小荷”,“我对于荷花特别有感情。我说我老年的时候就结缘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马蹄湖这一片荷花就呼唤着叫我回到祖国,‘修到马蹄湖畔住’,我很幸福能够住在马蹄湖的旁边,永远也不分开了。”

白昼谈诗夜讲词

诸生与我共成痴

在很多南开学子心里,始终记得1979年那个春天,记得叶嘉莹的诗词课。彼时,学生们从各方慕名而来,守候在座位、阶梯、楼道甚至窗台、窗外。几百人的大教室犹如一扇穿越古今的大门,一句句诗词则是唤醒心扉的叩门声,响彻于校园。正如叶嘉莹的诗所说: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临歧一课浑难罢,直到深宵夜角吹。

南开大学77级校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便是这几百人中的一个。“叶先生的课为我们打开一扇门窗,让我们看到了美轮美奂的诗歌世界,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从那以后,四五十年的光阴仿佛凝聚成一首诗,洒满金色的阳光,温暖我们的心灵,又伴随我们一路成长。”刘跃进后来追随叶嘉莹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成为一名专业工作者。在他看来,若将叶先生的诗歌教育比作人生教科书的话,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分别是诗歌和人生的关系、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读书的方法。文学必须紧扣时代、文学必须触摸人生,只有这样,文学之树才能长青,生命之光才能长存。

1979年,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原常务副校长陈洪正在读研究生,也坐在台阶上听了叶嘉莹的课,并在此后见证并参与了她由南开出发传播诗词文化、传播中华诗教的活动。多年过去,陈洪深深感到,诗词文化的传统,特别是中华诗教的传统,凝聚在叶先生的个体生命中。这个传统因叶先生的努力,因叶先生的坚持不懈的工作,在新的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命,焕然火遍。

课堂上的叶嘉莹先生总是神采奕奕,在古典诗词教育领域耕耘近80载,她早已“桃李满天下”。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表示,叶嘉莹先生从教近80载、设帐南开40余年,以扎实的国学根底、精湛的西学修养与深刻的生命体验,构建起结构谨严、特色鲜明的诗学体系,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叶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一种不肯亏欠中国古代文化、不肯亏欠后世年轻人的责任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感叹于叶嘉莹强韧的生命活力、广阔的胸怀和对国人的大爱,认为她为当代学界展示了典范所能达到的高度。

喜见旧邦新气象

要挥彩笔写江山

在当天的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华诗教传承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以叶嘉莹先生的中华诗教理念为依托,结合南开大学“诗教润乡土”行动的探索性成果,着力打造学术研究、诗词教学、服务学习、社会实践等合力,以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诗教的当代发展和国际化传播。

关于诗教传承,叶嘉莹表示:“我是教诗的。我认为,诗歌能够用它的美丽的韵律、声音传达一种教化”。她曾写过一首诗——中华诗教播瀛寰,李杜高峰许共攀,“中华诗教要流播、要传达给下一代,做出像李白、杜甫他们那样伟大的成就。我们年轻人,要共同地向着这样的高山去攀登。”

不久前,以叶嘉莹先生的别号“迦陵”冠名的知名文化赛事——第五届“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浙江金华拉开战幕,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的270名选手将展开总决赛的激烈角逐。叶嘉莹先生特意向大赛发去视频祝贺。“古书有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就是说,如果你学了诗,内心之中就对于人类、世界、万物有一种关怀,看到草木的生发就欣喜,看到草木的零落就悲哀,是诗的感发使人与人之间有了沟通和交流,也使人对于万物有了兴发感动的关怀。”她很高兴国家大力提倡诗歌讲诵,希望年轻人培养出对人类宇宙万物的关心,彼此之间感动交流、互相关心的感情,“这无论对于国家、人民、老师还是学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作为历经沧桑的百岁老人,叶嘉莹先生对于国家、对于年轻人都抱有非常远大的期许,她说:“我们中国是一个古老、强大的国家,可是我们新生的气象,新兴起的事业都是非常辉煌的,非常远大的。所以,我说‘喜见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我们江山的美丽、江山的美好是书写不完的。大家要努力,一起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江山更加美丽,希望我们的前途更加远大。”

言毕,掌声经久不息……

图①:20世纪50年代,叶嘉莹先生在台北教书。

图②:1999年,叶嘉莹先生与研究生讨论。

图③:2016年教师节,小朋友们为叶嘉莹先生送祝福。

2023-10-21 本报记者 谢颖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1278.html 1 叶嘉莹的诗词人生和家国情怀 51,27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