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健康周刊

勇敢面对心灵的阴霾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0月25日   第 07 版)

新认识的朋友听到我从事有关心理健康工作时,最常听到的问题便是:去找你们的都是一些什么样/什么问题的人?也常听到,“哇,你们的工作会不会很辛苦,每天接收那么多负面信息!”“你能看出谁有病吗?”“你们有读心术吗?”

不难想象,在社会大众的概念里,看医生是“有病”“有问题”的人才需要的,且在这样的语境里,“有病”“有问题”是负面的形容词。毕竟,语言永远不是中性的,它带有价值取向,带有评价。

如果我们简单地把世界上的人分成根本不同的两类,精神上健康的人和精神上有病的人,那就跟儿童看电影总喜欢问大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一样。就像感冒了找医生,作业不会找老师,生活中遇到困扰,带来的情绪影响了身体、关系、工作等的时候,也可以寻求我们的帮助。

当然,感冒了可以吃药,作业不会可以看参考书,遇到困难也可以找人帮忙,我们只是为大家多提供了一种选择。毕竟,就如每个个体的能力有限一样,心理弹性这个弹簧,每个人的伸缩度都不同,在遭遇一些创伤性事件时,不是每个个体都能毫发无损地走出来。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将伤害降到最低,我们无法规避意外,但我们为救援做好了准备。

以抑郁症为例,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数据统计,1990年至2019年,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从每10万人2884.52例上升至每10万人3519.26例,30年间增长约22%,越来越接近全球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每100个人中,就有3.5个抑郁障碍患者。

随着抑郁症患者增加,我国抑郁症用药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22年,公立医疗机构抗抑郁化学药销售额达82.5亿元,10年间翻了一番。《柳叶刀》(The Lancet)近期也发表了题为《柳叶刀-世界精神病学协会抑郁症重大报告:对抑郁症采取联合行动的时候到了》。

在中国有超过2亿人,在人生某个阶段,都经历过持续影响生活状态的精神痛苦。以往筛查中更低的发生率,并不一定意味着痛苦不存在,而是人们以某种方式,压抑和忽视自己的痛苦,直到痛苦以更强烈明显的方式表现出来。你可以通过关注自己的情绪想法,在更早期识别抑郁信号,从而更早寻求专业帮助。

尽管抑郁障碍已经有了成熟普适的诊断标准,但是一个人此刻是否有抑郁障碍,其实并没有一个截然分明的界限。从重度抑郁障碍,到轻度的抑郁状态,再到偶尔的抑郁情绪,是一个连续的光谱。大部分重性抑郁发作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抑郁症状逐渐加重的结果。

那么,抑郁的功能是什么呢?在抑郁中,我们会体验到更强烈的情绪痛苦,以及持续的动力丧失。情绪痛苦像疼痛一样,提示我们问题出在了哪里。如果说疼痛是为了让我们身体免于伤害,那么情绪痛苦则是进化提醒我们,我们与环境的关系存在危机,生活需要做出改变。哀伤提示我们失去了重要的关系和资源,恐惧提示我们不远的未来可能有危险发生,愤怒提示我们去捍卫自己的原则,羞耻提示我们自己正处于弱势和妥协的位置,内疚提示我们去补偿过去的失误。

最后提醒大家,绝大部分抑郁障碍,在接受专业治疗后,都会获得痊愈。所以,即便已经出现抑郁,从现在开始也要学会面对它,承认它,应对它,然后,穿越它。

(民革河南省委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心理科主任 徐东)

2023-10-25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1464.html 1 勇敢面对心灵的阴霾 51,46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