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00余斤来自四川成都都江堰的红心猕猴桃装箱上车,跨越2000余公里运抵上海,不仅让上海市民品尝到了水果的香甜,还帮助部分果农实现了增收。
这,是一位“上海奶奶”去世前一周促成的最后一单助农订单。
10月15日,这位“上海奶奶”带着深深的眷恋与不舍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76岁。15年来,她一直在慈善道路上默默前行,几乎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精力,矢志不渝地践行公益理想,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上海奶奶”名叫沈翠英,是上海第四聋哑学校退休教师,2008年曾拍卖一套上海房产,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450万元建造爱心小学。
“我们一直在准备张罗一场婆婆的公益慈善之路15周年回顾会,本来想赶在她生前举办,但没想到她走得这么快。”接受记者采访时,沈翠英的儿媳施艳哽咽地说。
“快过冬了,要记得去看看都江堰学校的孩子们。”“新一季猕猴桃上市,一定要为农户们争取更多的订单……”施艳说,婆婆在弥留之际,昏睡的时间越来越长,但只要是清醒的时候,嘱咐的都是都江堰的孩子们和农户们,没有一句是交代自家的事。
当年婆婆走上慈善之路的那个决定,施艳至今记忆犹新。她记得,那天婆婆突然找到她,表明自己想向灾区捐建一所学校的愿望,“她和我商量打算卖掉一套房。”短暂惊讶过后,施艳觉得,这就是善良而固执的婆婆会做出的选择,“我们全家很快就达成一致,支持婆婆的决定。”
不久后,都江堰尚慈翠英小学拔地而起,沈翠英的善念得以实现。此后,她又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沈翠英专项基金”,募集各方善款,支援灾后重建,帮助困难群体。因为一系列善心义举,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上海奶奶”从此成了她另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帮扶得多了,当地乡亲们对婆婆也很信任。”施艳回忆说:“学校捐建不久后,都江堰当地一些果农眼看着自家丰收季的猕猴桃即将烂在地里,尝试着找婆婆帮忙。”沈翠英立即前去调研,发现在当地种植猕猴桃的农户不在少数,由于运输条件受限、缺乏销售渠道等原因,年年亏损的农户也不在少数。
于是,沈翠英又成立了上海聚爱实业公司,投身助农事业,帮助都江堰猕猴桃打响品牌、打通销路,让农民增收致富,再用获得的收益反哺公益慈善。
“我们都知道前路坎坷,但看着她义无反顾投身其中,家人们还是决定全力支持她的选择。”施艳说。作为种植猕猴桃的“门外汉”,沈翠英全部从头学起。为了保证猕猴桃品质,沈翠英坚持在育苗、种植、包装、冷链、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亲力亲为。
“婆婆以前是个特别精致的上海老太太,但自从接手猕猴桃销售后,她不是在田间锄地,就是在埋头分拣,吃过的苦、踩过的坑不计其数。有时候运到上海的猕猴桃卖不掉,急得四处打电话求人。”施艳说。
为了扭转公司亏损的局面,缺乏农业种植经验的沈翠英开始了各种尝试探索,但大多以失败告终。“为了继续帮助都江堰的农户,几年前婆婆又将自己名下的最后一套房产卖掉了。”施艳说:“婆婆一向坚强,但决定卖这套房时,她还是哭了。这个房子她住了20多年,很有感情。”
去年6月,沈翠英大病一场,但身体稍微好转,她又开始忙着猕猴桃销售。经过一系列的产业优化调整,沈翠英的公司渐渐实现了营收平衡,并且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在长宁区开设了唯一一家授牌的扶贫产品推广点。
正当沈翠英准备大干一场时,她的身体情况却急转直下。“婆婆确实走得太快了,她的很多计划还没来得及实现。”施艳说。
沈翠英走后,原本已经准备出国深造的孙子朱纪扉决定放弃这个机会,继续奶奶未竟的慈善事业。“奶奶捐房的时候我只有8岁,那时候还不能理解这件事的意义。成长路上,一路见证着奶奶对慈善事业的坚守和执着,对我影响很深远。”对于儿子的决定,施艳和丈夫表示支持。
“我本科是学工科的,公益慈善要从头学起,但奶奶一直是我的榜样,相信我选择在这条路上努力去奋斗,是奶奶愿意看到的。”朱纪扉说:“奶奶未竟的事业,我们会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