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观察,有些居民在分类投放厨余垃圾的时候需要把垃圾袋拆开,再倒进垃圾桶里,非常麻烦且不卫生。久而久之,就干脆把垃圾袋一起扔进桶里了。”11月1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第一专题分组讨论现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仇鸿提到了一个垃圾分类中的小现象。
不仅是垃圾分类遇到的烦恼,垃圾收运环节的难题也引起了政协委员们的关注。“目前居民普遍支持生活垃圾分类,但对生活垃圾收运站点建设十分敏感。”全国政协委员、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注意到,“现有上盖垃圾收运设施极易出现污水横流、臭气扰民、垃圾外溢等问题,尤其是炎夏高温时节,异味明显、蝇虫滋生等问题较为突出。”
因而,仇鸿在讨论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体民众共同参与,一方面需要加强宣传引导,另一方面也确实需要考虑民众生活的便利性,优化细节,提高民众的参与积极性。”
怎么做?委员们不约而同提到了让科技创新助力生活垃圾处理。
近年来,许多“黑科技”的诞生,有效提升了生活垃圾处理的质量和效率。王理宗向大家介绍了智慧化地埋垃圾收运设施,“采用地埋的方式,把垃圾收运由传统的地上转移到地下,并配套消杀除臭系统和智慧化感知处理信息技术,全流程自动称重、翻斗、压缩、除臭和满溢提醒管理等。”这种地下收运的方式,不仅能释放更多城市空间,还能将垃圾隐藏于地下,既解决视觉“污染”,又可以避免异味产生,防止臭味外溢和噪声扰民。
除此之外,各地在“互联网+”参与垃圾处理方面不断作出尝试。有的城市在垃圾桶安装机械手等设备,可实现厨余垃圾整包投放、免手动破袋;还有的城市运用“智慧收运系统”,让商户、物业提前获知每天垃圾收运的时间,减少垃圾暴露在外的时间。与此同时,科技助力生活垃圾处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有些智能设备操作复杂,居民用起来不顺手。
常委、委员们越聊越深入,不断提出新的建议。
“能不能研发一种可降解的厨余垃圾袋?”
“建议推行智慧垃圾桶,垃圾分类奖励积分,居民可以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常委、委员们就生活垃圾的收集、存放和处理等提出的建议“科技感”十足,为的是我们的城市也将变得更绿色、更智慧、更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