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强调“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湖南基地特约研究员郑大发近年来致力于民族理论研究,积极提出有关民族工作的建议。本报记者专访郑大发,请他结合专业研究与民族地区调研经历,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角度,谈谈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相关感受与思考。
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学术家园:您曾谈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融通互进的关系,能否对此做具体阐释?
郑大发:无论是从历史演进,还是从发展特质、实践路径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都是一个融通互进的关系。可以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引领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充实和支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两者均统一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演进是同步同源的,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各民族共创中华文明和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中华民族文明在地理、历史、文化、精神方面的形成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凝练共同本体、融通共同基因、培育共同意识的历史过程,两者在历史演进中呈现出重叠性、整体性和共同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发展特质是共享共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明血脉基因中,正是中华民族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内生活力、自信定力、强化动力、一体合力及共进助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是同向同行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括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嵌于这“五个文明”的建设过程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统筹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五个文明”协调共进中构建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共同体。
学术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个着力”中强调“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您看来,这对于做好政协统战工作,包括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哪些指导意义?
郑大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也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着眼于深化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回答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力量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鲜明地昭示中华民族走向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的光明前景。这一思想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强大的理论引领力、实践指导力和积极的世界影响力。所以我们要“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方面,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推动中华文化的保护传承
与创新发展
学术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出发,您认为,如何推动中华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郑大发:我们要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提出和阐述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认识到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的是一条与其他文明不同的发展道路,这决定了在中国进行革命和建设,不能照抄照搬他人经验,必须扎根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依照自己的历史和国情,走自己的路;要认识到中华文明之所以古老而又常新,是因为其创新的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的历久弥新提供了不竭动力,我们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一定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尊古而不复古,在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和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要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多宣传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要认识到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所以我们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同时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时代化。
学术家园:“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哪些精神滋养?
郑大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撷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粹。中国以社会主义为核心要素的革命、建设、改革,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中继承、借鉴和汲取思想资源、理论精髓和政治智慧,秉承其历史思维和基本价值,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的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与创新之路。在中华文明中,小康、大同构想体现了人民对和谐、安定、富足生活的美好憧憬。《礼记·礼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一个物质生活充实,道德境界高尚,社会公平正义,公序良俗健全,贤能并举的社会,反映了中华文明对理想社会的最高向往。
历代先进的中国人在追求物质富裕与礼仪教化并重、富国养民的理想社会的同时,还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上,涵育出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文化源泉,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精神品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根本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从一个方面验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经由现代化、时代化的历史转换而实现创造性的自我赓续,充分展现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内生性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民族自身的文明传统中生发而出的,因而具备独有的定力、韧性和生命力。
从自在到自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术家园:今年初邀您采访时,谈到您正在整理书稿《从自在到自觉——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发展和形成》。现在书稿情况如何?能否介绍一下这部书稿的内容与观念?中华民族观念提出、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有哪些启发?
郑大发:《从自在到自觉——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发展和形成》是我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的最终成果,目前出版社正在编辑和排版之中,分上下两卷,总字数在120万左右,从中华民族观念在清末时期的提出、在民国初年的初步发展、在五四运动后的进一步发展、在抗战时期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五部分展开阐述。本书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开始从沉睡中觉醒,尤其是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所造成的灾难是空前的。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开始了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过程。自1902年梁启超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后,经过民国初年和五四运动后的发展,到了抗战时期,一方面各民族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进一步结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始形成;另一方面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和中央红军的领导地位后,尤其是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指导原则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原理同中国的民族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研究和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加上经过长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少数民族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对于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华民族观念因此而最终形成,其标志便是1939年12月毛泽东同志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发表。在该文中,毛泽东同志回答了“中华民族”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问题:一是“中华民族”本身的定义问题,即“中华民族”是什么的问题;二是“中华民族”一词的含义问题,即我们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中华民族”这一观念的问题。就毛泽东同志对“中华民族”含义的回答来看,它包含着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内涵: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几十个少数民族”;第二,“中华民族”是由汉族和几十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共同体的称呼;第三,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这是迄今为止毛泽东同志对“中华民族”最全面和最权威的论述。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念的最终形成和确立,标志着中华民族从“自在”向“自觉”伟大转变的完成。我们现在就是在毛泽东同志所确立的“中华民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内涵的定义上来使用“中华民族”这一观念的。
我认为,中华民族观念提出、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最大启示是: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要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进一步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结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如今我又全身心投入到我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研究”(多卷本)的写作之中,这是国家社科基金第一项有关近代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课题,我相信该课题结项出版后,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我也不忘初心,继续关心和参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