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两岸经合

用河洛文化联结两岸 共寻根脉之源

——第十七届中国河洛文化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 修菁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1月11日   第 08 版)

研讨会现场

11月7日至8日,由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四川省政协、河南省政协、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第十七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在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天府之国”的中心——四川成都举办。全国政协副主席咸辉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做好河洛文化研究和成果转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来自海峡两岸、港澳地区的近200位河洛文化研究者和相关领域的代表,围绕“河洛文明与客家文化”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就新时代推进河洛文化研究,增强中华儿女“根在河洛”“心归华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形成了很多共识。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刘赐贵、四川省政协主席田向利、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崔玉英、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刘炯天、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刘献祥、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张嘉极、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欧阳泽华等出席研讨会。

在研讨会期间举行的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新的会长、副会长和副秘书长,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刘赐贵当选为会长。

■拓展河洛文化新时代文化张力

担负民族精神传播者的使命

本届河洛文化研讨会的举办正值全党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之际。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延续至今的河洛地区文明发展的总和。探寻河洛文化的渊源,追溯其发展脉络,探求华夏文明之根,对于砥砺民族精神之魂,对于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凝聚全球华人的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

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自2006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海峡两岸暨港澳以及海外学者对河洛文化的内涵、特征、基本理念、时代价值等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共识。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如何推动河洛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将其蕴含的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中华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成果,是本届研讨会与会代表研讨对话的焦点。

新任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刘锡贵表示,进一步深化河洛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认识,需要深化对河洛文化学的理性问题研究以及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研究,同时需要秉持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态度,深入做好河洛文化的对外阐释、宣传和推广工作。他提出要进一步发挥研究会的平台聚集与整合作用,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河洛文化研究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定期对外发布重点课题选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同时要加大资金资助力度,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深化河洛文化研究;此外还要探索交流形式、传播形式的与时俱进,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文学影视作品等新媒体、新方式,举办各类接地气、聚人气的特色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河洛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讲好新时代的河洛文化故事,为凝聚中国力量、坚定民族信仰,负责任地担负起河洛文化能够提供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滋养。

研讨会主办方之一,四川省政协主席田向利在致辞中表示,文化关乎国本,关乎国运,文化张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层、最持久的竞争实力。召开本届研讨会,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行动和务实举措,有助于帮助广大中华儿女更好读懂中华文化何以伟大、文化自信何以坚定、文化根脉何以赓续,同时也体现了各级政协组织自觉地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担当履职的根本遵循、凝心聚力的精神纽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协作为。

西晋时期“衣冠南渡”,中原文化南迁,在闽粤大地、金马澎台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明末以后,客家文化又自祖国东南地区迁徙入川,为巴蜀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研讨会期间,与会代表在实地参访的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和成都博物馆,也亲身感受了这一点,同时置身真实生动的场域中,也触动他们对如何守护好中华文脉产生新的思考。

■促进两岸河洛文化研究交流更加热络

自2006年第一届河洛文化研讨会举办以来,一直受到台湾地区学者和相关人士的关注和积极参与。2011年4月,第十届河洛文化学术研讨会曾在台北成功主办。两岸学界、民间领域交流持续热络,也成为河洛文化研究的一个显著特色和亮点。

来自台湾地区的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台湾六桂宗亲总会副总会长洪条根今年连续第14年参会。“很激动,时隔3年,今年能和各位同仁再次线下相见。台湾文化的主体和主流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至今许多台湾人还自称是‘河洛郎’,作为客家人南迁的重要源头的河洛地区也成为很多台湾人的乡土记忆,所以我们也理应成为河洛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在他向研讨会递交的一份书面研究建议中,建议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搭建便于两岸学者专家和关注河洛文化的相关人士便捷交流的互动平台,让两岸河洛文化研究的热度持续下去,进而带动更多的青年人加入进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和客家文化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记忆,也是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文化抓手。如何充分发挥河洛文化在联结和沟通海峡两岸关系中的特殊作用,站在坚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高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进一步完善两岸河洛文化研究的交流机制与合作平台,吸引更多台湾岛内专家学者参与河洛文化研究,提高两岸河洛文化研究契合度,实现优势互补、互鉴互促,也成为研讨会两岸代表对话研讨的热点。

“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对于加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具有积极作用,它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形成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华侨大学台湾省籍博士王志豪作为研讨会的主发言嘉宾分享了如上思考。

“教育的力量不可忽视。河洛文化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和重视,建议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活动,激发台湾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希望河洛文化能在更多台湾青年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力量。”香港孝道文化联合会会长潘树仁也认为,河洛文化是联结海外华侨的一座心灵之桥,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中国人有寻根的传统,一个人找到自己的根,就会寻找到源源不断的来自那片土地的滋养力量,这一力量也会在一代一代人的血脉里延续下去,进而实现中华优良的文化在我们的血脉里延续。”他说。

各方共同努力,以河洛文化这一中华优秀文化增进两岸互信,厚植两岸融合发展的民意基础,为凝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会场内外,研讨在延续,共识在不断形成。

2023-11-11 本报记者 修菁 ——第十七届中国河洛文化研讨会侧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2456.html 1 用河洛文化联结两岸 共寻根脉之源 52,45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