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辽南大地,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大连瓦房店市太阳街道王店村红薯种植基地里,大型农机正在田间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垄垄红薯从地里“探出头来”,工人们紧随其后,去土、分拣、装箱,忙得不亦乐乎。
“瓦房店产出的红薯营养价值丰富,市场认可度高。”瓦房店市政协副主席荆友凯介绍,近年来,瓦房店市把种植红薯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小红薯串起大产业,形成集“种苗繁育、绿色种植、保鲜储存、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其中,立足富硒土壤优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闫店地瓜”更是享誉全国,每年仅销往首都北京的红薯就超过百万斤。
马业江是西杨乡车家村党支部书记,凭借丰富的种植经验,他带领全村农户以“薯”致富,同时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依托大连农科院的科技支撑,村里采用覆膜、节能微灌、宽垄横插等创新技术,实现品种、农艺、农机三者深度融合和水肥精准控制,红薯种植达到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亩产达到8000斤以上。“车家村共有耕地8000多亩,其中红薯种植占了7000多亩,不起眼的小红薯如今已经成了全体村民的‘致富薯’。”马业江表示。
“随着采用高产栽培技术,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连片种植红薯的大户越来越多。”荆友凯谈到,在强化技术支撑的同时,以市联合薯业发展产业协会和果蔬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进一步加强了红薯种植与农民利益的联结。例如,位于太阳街道王店村的兰泰果蔬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施肥、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发展红薯产业,引领当地农民按照无公害标准进行栽培种植,采用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确保出产红薯达到国家无公害标准。
目前,除了鲜食,瓦房店红薯干、粉条、淀粉等红薯加工企业达到上百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小红薯种出“甜蜜”大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曲琦 赵凤婷 吕东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