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阅读:
□读《此岸的辨识》,我们辨识到作者在书中帮助读者辨识的现实生活工作中的诸多问题,进而辨识到文风,还想到一个写作者是怎样形成“短、实、新”良好文风的。
□他从最普通的生活中,截取平凡而常见的事实,在朴实无华却具有理性厚重感的讲述中,抒发自己对此岸生活工作的普通人的理解、关注、同情和沉思。
□作者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因而他明白,他这些文章的读者乃是他亲爱的年轻朋友,自己实在没有理由虚张声势甚至声色俱厉,他还要跟他们朝夕相处,跟他们友好合作,真诚地祝愿他们有更加美好的前程。
读到杨小波先生新近在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此岸的辨识》一书,很是喜欢。先是喜欢其体量小,是当下并不多见的32开本,而更让我喜欢的是,书中的文章小,许多篇什不满两页,少数长一点也不满三页。
写小文章,是文风端正的一种表现。浮夸自大、华而不实的文风不可能浓缩写成小文章,虚张声势的文风不可能甘于写成小文章,求全求大的文风又如何做成小文章!《此岸的辨识》一书汇集作者杨小波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的60多篇小文章,仔细读来,文风平实自然,语言平实流畅,篇幅短小精悍,体现了“短、实、新”的良好文风。
古代文学家曹丕有名言:“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优劣并非小事。文章优劣首先重在文风。文风连着党风民风。做文章的人制造浮夸风气,混淆是非黑白,颠覆公众认知,极化国民心态,谈何经国之大业!文风不端照见心态不正,语言浮夸助长华而不实风气,于文于人、于国于民谈何裨益,又如何能成不朽之盛事!
读《此岸的辨识》,我们辨识到作者在书中帮助读者辨识的现实生活工作中的诸多问题,进而辨识到文风,还想到一个写作者是怎样形成“短、实、新”良好文风的。
我想通过修辞批评方法来讨论《此岸的辨识》良好文风的形成。
我国古代文论的修辞批评往往要对一个文本形成的“何以言”“何能言”“向谁言”这三个问题做出讨论,认为这三个问题乃是优秀文章写成的要义,借此也能窥见为文者文风之高下优劣。
“何以言”,首先要问做文章的人为什么做。作文的目的很重要,目的决定方法。清代实学的颜李学派主张为学为文“为有事也”,我以为这是对“何以言”很实在的回答。那么,《此岸的辨识》的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且做成如此小文章?读此书作者的“后记”,才知道,作者最先作文乃是为了回答一位年轻朋友工作中的些许烦恼,文章一经报纸发出,获得各方好评,于是引发作者对生活和工作中许多年轻朋友的各种烦恼、疑惑、误解、困惑的更多关注和思考,也就是“为有事也”。《此岸的辨识》书中文章所为之事大都来自年轻朋友们的生活工作,一个既有爱心又有责任心的作者,他的回答自然要简洁明了,必须“为有事”而写,小文章也就由此而成。
“何能言”,为文者要问如何表达,用什么语言或手段才能表达。人们往往会通过对文本间性的分析、作品风格的辨析、修辞格的理解对文本进行理解、辨识、归纳与总结。我们读到这部由一批短小文章集合而成的图书,切勿以为这只是一种方法,其实这更是一种行为,是作者创造性地讨论问题的社会行为。在这个讨论过程中,作为审美活动,关于此岸生活的短论往往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情理把握。它要求作者对自己需要辨认的对象作出理性分析、情感体验与价值评价,在向读者揭示真理的同时也向人们呈示着意义,并用情感影响的方式,发挥着意识提升的作用。可见,作者的情感投入对短论写作的阅读效果具有决定性意义。
“向谁言”,指的是为文者要看清文章的读者对象。一个做文章的人,对所做文章的读者对象应当有比较清醒的把握,也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读者,方能把文章做得恰到好处。《此岸的辨识》的作者对当下年轻人个人生存与成长的关注,对此岸中人在适应社会表现出的惊人的理性认识,对人们选择的生存价值的理解和坚守,对真实存在的现实社会和对值得追求的理想彼岸的相对性,无不展现出作者对个体人的高度关注和对个体人格的尊重。他从最普通的生活中,截取平凡而常见的事实,在朴实无华却具有理性厚重感的讲述中,抒发自己对此岸生活工作的普通人的理解、关注、同情和沉思。他牢牢把握年轻人生活工作的精神这一层面,对此岸生活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展现。他面对的都是行动性很强的问题,充满了实践。他温和而客观地书写,具有淡淡的诗意和美感。书中无论是《升值与升职》抑或是《微笑的原则》,无论是《再创与再造》抑或是《澄怀与观道》,作者尊重每一个人遭遇的问题,恪守以人为本的原则,维护人的尊严,平等待人,心平气和地讨论,给予每一个人、每一个问题应有的尊重,并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读者指指点点,也不以“彼岸”的价值蔑视“此岸”的实际需求。
正因为明确写文章“向谁言”,作者才能将许多文章精于修辞,集批评与修辞于一炉,掺杂揉和,加工提炼,力求稳妥、含蓄,然后把大多数结论交由读者去做。文章要做到“稳妥”,就需要作者有涵养,字斟句酌,反复推敲,颇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苦吟精神。文章要做到“含蓄”,则尖锐刻薄之词不用,避免简单批评,要通过辨识而达成共识,把大多数结论交由读者去做——作者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因而他明白,他这些文章的读者乃是他亲爱的年轻朋友,自己实在没有理由虚张声势甚至声色俱厉,他还要跟他们朝夕相处,跟他们友好合作,真诚地祝愿他们有更加美好的前程。
文章虽小却见文风大事,祝贺小波先生的新书出版,感谢他带给我们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作者系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