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育人’让我们相聚在此,因为家园需要我们共同的守护,我们也期待孩子们成为具有责任感,关心他人、环境、社会的人。”近日,在深圳市盐田区垃圾分类“蒲公英计划”入校园活动上,项目负责人如是说。自启动以来,该计划覆盖多个学校、家庭和社区,让志愿服务精神得到有效传递。
“蒲公英计划”由深圳市城管局等单位于2018年启动,通过广泛动员和实际行动,力图将垃圾分类的理念深深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今年是该计划实施5周年。
记者从11月6日在京召开的“蒲公英计划”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的实践探索暨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研讨会上获悉,按照政府推动、志愿先行、基层发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思路,“蒲公英计划”创新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目前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逐渐体系化、规模化、常态化、智慧化,走进千家万户、深植人心。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近9成公众愿意参加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近4成受访者在过去一年参加过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渠道是社会组织、社区、学校等。“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已成为生态文明志愿服务的重要支撑,以上海、深圳等地为例,在实施垃圾分类过程中,志愿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位负责人说。
据了解,“蒲公英计划”主要包含垃圾分类公众教育与校园教育两个推广路径。
公众教育由“蒲公英志愿讲师”作为宣导员服务社区居民。截至目前,蒲公英计划已经培育了2000名市级“蒲公英志愿讲师”,近3年来,开展面向市民的各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达3500多场,开展各类志愿活动近3000场,带动约5万人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入户宣传和“桶边监督”活动。
校园教育以“蒲公英教师”作为宣导员,以在职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为主。他们接受过常识性的垃圾分类知识培训,且培训内容通常围绕自身教学活动展开,其服务对象为学生及家长。目前,“蒲公英计划”完成了1669所学校“蒲公英校园”的创建,2000余名“蒲公英教师”上岗。
“我们以学科渗透的形式和校本课程的方式开展垃圾分类宣教,学校的‘地球村’被我们打造成为城市环保教育基地,进行生态种植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学校还建了雨水收集系统。”深圳市坪山区同心外国语学校教师沈艺说:“除了校园,我们还可以面向校外和社区开展相应的教育,强调家、校、社三者合一。”
为了进一步发挥志愿讲师的作用,深圳市城管局还以“民生微实事”为切入点,鼓励志愿讲师们自己提出和设计垃圾分类项目,同时也向社会征集好的垃圾分类项目,并提供资金支持。
坪山区的志愿讲师钟焕斌就是其中之一。钟焕斌组建了社区小小义工队,在社区里做垃圾分类的环境保护工作,并将其与关爱老人和困难群体等融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教育模式。该模式已在坪山区进行整区推广。
“志愿服务不仅起到了推广垃圾分类的作用,也传递着关爱与温暖。”清华大学教授刘建国认为,“蒲公英计划”的核心是关注人本身。“只有通过做人的工作,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垃圾分类的目标,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可持续。”刘建国说。
在垃圾分类治理过程中,“蒲公英计划”引入万科公益基金会这一平台型社会组织,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促成了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源等的集结和整合。同时孵化了龙华零废弃促进会、小水滴环境保护中心、深圳市绿果果低碳环保志愿服务协会等专业型社会组织,并且搭建了专门化的志愿者团队。
例如,志愿者闫孟梅建立了一个200余人的志愿者团队,动员广大社区业主和住户参与垃圾分类,她以“蒲公英志愿讲师”的身份进入不同社会机构进行宣教,开展了300多场讲座,并成功将垃圾分类知识与公众互动相结合,吸引了近万名群众参与。
在垃圾分类工作中,“蒲公英计划”还与五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慈善资源)相呼应。厦门大学教授黄晓星认为,从“蒲公英计划”的开展过程可以看出,政府在不断地为相应的社会主体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同时黄晓星表示,专业力量的支撑也很重要,社工机构可以作为支撑主体之一。
2021年,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将“蒲公英计划”推向全国,目前北京、四川、海南、山西等地已陆续开展行动。未来,深圳还将进一步探索有特色的垃圾分类宣教模式,为全国其他地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贡献经验。对此,中山大学副教授夏循祥建议:“深圳需要在推广其经验的同时,关注哪些条件可以让这些经验实现从特殊化到普遍化的转变,让更多的城市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