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态周刊

“数字技术”守护黄河口湿地精灵

本报记者 高志民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1月16日   第 05 版)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迁徙季鸟群

鸟类迁徙是动物的奇迹,也是一幅幅生命的壮阔翱翔画卷。进入11月份以来,气温下降,寒霜悄然涌现,位于山东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迎来了壮观的候鸟迁徙季。

走进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就能开启一段观赏东方白鹳、黑嘴鸥、丹顶鹤等珍稀保护物种越冬的珍贵体验。

11月12日,在由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和华为联合发起,主题为“科技守护自然 共护鸟类翱翔”的数字技术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论坛上,环境领域的行业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包括数字技术在内的科技如何赋能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如何推动自然保护地智慧化建设。

“数字技术是提高保护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晓表示,近年来,保护区与华为TECH4ALL数字包容团队合作,利用感知+5G+云+AI等技术要素开展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试点,建立了生态监测综合平台,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经过为期一年的试点合作,双方在2023年9月续签了合作协议,决定扩大监测区域,增加监测数据样本,提升识别准确度。

“未来将持续地探索提升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智能监测水平,打造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智慧化物种监测管理方案。”刘晓说。

“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助力。”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的李迪强教授介绍说,利用自动记录仪、人工智能算法、遥感技术等对不同类型的物种进行实时监测,以低功耗智能网络,实现数据的自动回传和边缘计算、通过红外相机、鸟类环置、定位标识器等设备,采集野生动物的活动节律等,正成为保护地管理的巨大助力。

华为中国战略与Marketing部副部长周建国表示,TECH4ALL数字包容旨在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教育、环保、医疗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数据采集、传输、分析三大环节,利用感知、4G、5G、光网、云、人工智能等技术,助力保护地提升科研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科技守护自然的目标。

在位于远望楼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可以一览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呈现的各项数据和成果。从该监测平台上线到2023年11月,已识别视频38000余段,训练图片60000余张,AI受训的物种有47种。对于运动、飞翔中的个体或群体鸟类,也能进行实时识别,数据报表能有效体现鸟类的迁徙、活动节律等情况,实现“看见而不打扰,守护而不干预”。

夕阳西下,成千上万的鸟类在湿地自由地栖息觅食。在科技的助力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了更多方法和可能。

2023-11-16 本报记者 高志民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2664.html 1 “数字技术”守护黄河口湿地精灵 52,66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