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民族宗教

从“六个典范”到“贵州样板”

——从遵义市看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

本报记者 黄静 通讯员 何佼阳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1月16日   第 08 版)

“努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冲着这一目标,贵州省给自己设定了“六个典范”要求——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教育的典范、打造西部省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打造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典范、打造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典范、打造民族交融互嵌的典范、打造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典范。

贵州是全国民族八省区之一,有苗族、布依族、侗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56个民族齐全,从历史上便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民族分布格局。

贵州省民宗委副主任黄荣说:“贵州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是结合了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的,具有特殊意义。”

贵州省积极争取将遵义市、台江县纳入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试点,探索构建遵义市加其他7个市(州)各1个县(市、区)作为试点的“1+8”创建格局。2022年9月,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贵州条件成熟的遵义市、台江县等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打造“贵州样板”。

自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以来,遵义市打下了扎实的工作基础,面对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这一新任务,遵义开始了“升级版”的探索创新。

教育厚植强意识

在遵义新蒲新区滨湖中学的一间多媒体教室,学校话剧社的同学们正在排演一场情景剧,以《忆秦娥•娄山关》诗朗诵引入,以一棵遵义会议会址的槐树为视角,对遵义会议中一些关键节点进行生动演绎。九年级学生王洪宇说,这个情景剧是老师和同学们一同编排的,如同和革命先辈们来了一场跨时空对话。

邹文辉老师介绍说:“我们以‘石榴籽一家亲’主题团课征集活动为契机,开发了《中华民族一家亲》《传承红色基因 讲好遵义故事》《我心中的英雄一杜富国》等共12节课程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

“加油!加油!加油!”

……

学校足球场上正进行“推食爬”训练,学生两两组队密切配合,一方用双腿牢牢地夹住队友的腰部使劲往前爬,同时要把自己手里的“篾鸡蛋”(由竹片编制形似鸡蛋的圆球),像足球射门一样把球塞进状如花瓶的竹筐中。

“这是源自仡佬族的传统运动项目。”体育老师郑旺说,学校专门从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邀请教师,把推食爬、打篾鸡蛋等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引入学校。八年级七班的学生何宇彬说:“我们通过兴趣社团报名参加这些活动,每周三下午集中开展。我参加推食爬有一年了,越玩越有趣。”

滨湖中学是遵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校长杨林璋表示:“培养初中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更多的体验感知,我们通过理念融合、课程融合、活动融合、家校融合,引导学生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培育时代新人。”

像这样的教育实践基地,遵义市首批创建了87个。遵义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委主任董爱民表示,今后,将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尤其是在国民教育体系方面,努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品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整合,并融入各学科教学全过程。同时,高质量、高标准建设遵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主题公园,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交融互嵌构和谐

龙凤村田家沟,是湄潭县首批黔北民居新村示范点之一。走进村子,远处茶山整齐堆叠、山下民居环湖而建,美不胜收。

2019年,来自务川自治县的王安武、骆金花夫妇在龙凤村成为了贵州省首位在非户籍地取得农村宅基地的农民。

2015年,中央选取湄潭等33个县(区)分别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湄潭县以龙凤村为试点,探索农村各民族融合发展机制,最终通过了《龙凤村宅基地管理公约(试行)》,明确对在该村从事农业生产3年以上的外来农业人口,可通过申请有偿获得宅基地使用权。王安武一家六口正是因这一政策成了湄潭人。

不仅是融进来,还要融得好。村党总支副书记余孝华介绍,龙凤村积极实施外来各族群众安居保障工程,为外来群众提供就业、入学、就医等民生保障,筑好共同发展的“巢”。目前,从沿河自治县、正安县、务川自治县等周边县到龙凤村务工的人员达51户3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25户132人。

湄潭县以茶闻名,田家沟更是将民族团结进步与“茶旅一体化”有机融合,打造了田家沟万花源、坪上生态茶园、俄公坝茶叶科技园区等茶旅一体化景区,村民们在家就能赚钱。余孝华说,“我们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融入农村改革、乡村发展和社会治理中,下一步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上,让村民更加团结和谐,共同推动乡村产业和经济发展。”

田家沟有一出花灯戏——《十谢共产党》,是村民自创自演的。村民们用最质朴且富有深厚感情的语言,从吃饭、穿衣、上学、就医、交通、养老等方面对党的恩情由衷颂歌。

湄潭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刘光亮说,田家沟是遵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也是贵州省委党校培训基地、浙江大学教育实践基地。“我们依托这些平台资源,积极展示和宣传湄潭的茶文化、红军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化,弘扬时代正能量,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团结奋斗谱新篇

遵义市有两个自治县、8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108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3%。2022年,遵义市出台《关于支持民族自治县和民族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一大批项目实施、一大批政策落地,为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万胜药业是遵义红花岗区的一家民族药企,据被评为“贵州省大国工匠人物”的公司董事长宋玉介绍,他们曾走访了贵州大量的苗族群众聚集区,通过调查筛选出散落在苗族民间的经典苗药单方和验方,通过开展药理、毒理、安全性等论证研究,最终开发出通过国家药监局批准注册上市的3款苗药。前些年,企业遇到了经营压力。“我们在中央和省、市、区各级民宗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获得了民贸民品贷款贴息补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补助等资金支持,较大程度缓解了经营压力。”宋玉说,这些政策在有力助推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在的万胜药业厂区已经成为国家AAA级工业旅游景区和遵义市中小学生研学基地。企业把中医药文化植入工业旅游中,将原本封闭的厂区变成了开放的景点,让更多游客和中小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以及企业民族团结进步风貌。今年8月,这家企业也成为遵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粘皮、引线、缝合、整理……在八一社区东西部协作项目棒垒球就业帮扶车间,近40名妇女正在缝制棒垒球,身后的墙上写着“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

八一社区,位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上坝土家族乡,是道真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汇集了来自该县15个乡镇(街道)的搬迁群众。

“下楼就能工作,上班时间比较灵活,得空我们就来,家里忙就照顾家里,一个月也能挣2000元左右。”既能顾家、又能挣钱,苗族群众冯光勤对这样的工作机制感到十分满意。

“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快发展、能致富的目标,我们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后半篇’文章,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帮扶车间就业、引导外出务工等方式,解决易地搬迁群众以及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上坝土家族乡政法委员邓国勇说,“八一社区少数民族群众有7000余人,约占社区总人数的74%。其中,搬迁群众主要是仡佬族和苗族,本土居民以土家族为主。我们打造了乡愁记忆馆、春风小院等活动场所,配套建设休闲广场、停车场、篮球场等附属设施,以广场舞、土家摆手舞、唢呐、鼓号等为载体开展各类文娱活动,营造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

务实的工作作风、创新的工作举措、显著的工作成效,遵义人把建设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作为一项光荣使命,在打造“贵州样板”的征途上奋勇前行,探索“遵义经验”、贡献“遵义智慧”、彰显“遵义担当”。

2023-11-16 本报记者 黄静 通讯员 何佼阳 ——从遵义市看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2680.html 1 从“六个典范”到“贵州样板” 52,68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