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华夏周末

舞动的艺术 情感的共鸣

——访全国政协委员,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

本报记者 谢颖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1月18日   第 05 版)

崔巍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内

▲《遇见大运河》剧照 ◀崔巍在上山遗址调研

■编者按:

从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到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在全国政协委员,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的创作历程中,不久前结束的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翩翩起舞,美丽如诗,舞蹈是崔巍几十年的执着与求索,在她心里,舞蹈艺术所带来的,不仅是蕴含着中华文化底蕴的审美体验,更是时代的华章,是中国精神的彰显。本报记者专访崔巍,讲述精彩舞台背后的故事和思考。

“意料之中”的“意料之外”

10月8日晚,夜幕下的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犹如一朵盛放的“大莲花”,伴随着璀璨的灯光、热烈的掌声,杭州第19届亚运会圆满闭幕。沉浸在现场的欢声笑语中,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全国政协委员、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不禁嘴角上扬。不过,她并没有放松下来,因为紧接着便要投入下一个“转场”——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开闭幕式的工作。

自从2023年初进入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创作团队每天都在高强度的亚运会开幕式筹备工作中度过,也一点点见证着“大莲花”的“蝶变”。“6、7月份天气很炎热,开幕式表演的排练在体育场里,更是在烈日的炙烤下进行。所以,演职人员每天5点左右就起床,抓紧时间排练到上午10点,然后退场,进行休整。不过这个休整并不是完全休息,每个不同的岗位还要继续推进各自的工作,如调试设备、讨论方案、修改创意等等,到下午4点左右太阳没有那么烈了,再次进场排练,一直持续到凌晨,而负责灯光的工作人员更是在演员退场后继续完成对光工作。”回想起在“大莲花”里的紧张工作,困难与辛苦历历在目,但让崔巍最为感动的,是所有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凝聚在一起拼搏奋斗的力量,“举办杭州亚运会是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与之相比,我们个人都是渺小的,唯有凝心聚力、全力以赴,才能呈现出一场不负期望的开幕式。”

9月23日晚,全世界看到了这个“全力以赴”的成果——水玉琮击鼓迎宾、诗画水墨起舞、钱塘潮雄伟盛景、数字火炬手……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交融交汇,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同频共振,杭州亚运会开幕式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式美学”的浪漫和魅力。在崔巍看来,开幕式作为广场式表演,不仅有宏大欢庆的场景,还有细腻动人的审美,观众从中感受到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美好自在的生活图景,正是当下自信、开放、包容的中国的生动体现。“感恩时代、感恩杭州这座城市,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给了我们创作的底气和自信,而杭州的历史底蕴和科技发展则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创作资源。”

作为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名城,杭州有太多人们所熟知的文化元素:良渚、西湖、大运河……这些元素出现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中,是自然而然的,用崔巍的话说,创作源于时代和生活,可谓“意料之中”,但如何通过艺术进行创新呈现,让观众从中领略时代风采,则是见功夫的地方,也就是“意料之外”。

钱塘潮双人舞便是其中一个“意料之外”——汹涌澎湃的钱塘潮“奔腾”在体育场内,两位舞者踏浪而来,与潮共舞,将力与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两位舞者所代表的,其实是中国人勇立潮头、昂扬向上的精神”,崔巍阐释道,一般来说看,会用千军万马来体现钱塘潮的汹涌澎湃,但这一段却用了双人舞,加以数字技术的壮阔潮水,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对比,更加凸显了搏浪冲击的人的力量、生命的力量,令人印象深刻且有情感共鸣,还蕴含了杭州特有的浪漫。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家的源泉,人民是艺术家的母亲。亚运会开幕式的创作其实也为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课题——如何站在历史与时代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艺术表达?”在崔巍的答案里,情感是一个关键词。她认为,之所以能为观众奉上那么多的“意料之外”,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中华文明辉煌历史的滋养下,在时代波澜壮阔的画卷里,在高科技的强力支撑中,艺术创作逐渐酝酿和升华,让人们在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中获得情感的共鸣。“一个好的作品,一定是在生活的基础上,提炼出精神内核,和更多的人产生共鸣,让观众能够接受到艺术所呈现的感染力,这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崔巍说。

在舞蹈中交融情感

其实,用舞蹈艺术激发情感共鸣,一直是崔巍从艺几十年来的艺术追求,也体现在她诸多精彩的舞蹈作品中。

今年3月,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在杭州大剧院上演,有不少演员和观众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是因为,距离2014年在这里首演,《遇见大运河》已走到第10个年头。

《遇见大运河》的创作是在大运河申遗的背景下开始的。在杭州生活多年,崔巍对大运河不可谓不熟悉,可是,真的创作起来,却觉得异常艰难。“大运河确实是一个好题材,但它的内容太丰富了,一部几十集的电视剧也难呈现完整,在舞台上仅有一两个小时怎么演?我们的定位是什么,要表达什么?尤其是如何让今天的人们去认识大运河、了解大运河?”面对困难,崔巍的解决之道是生活,深入到最火热的生活中去。她带着创作团队走进运河沿线的城市,用心触摸大运河的每一段历史、每一个细节,和运河边的人们真心交朋友。

灵感的迸发往往是一瞬间的事,但并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采风后,崔巍被深深打动,仿佛重新认识了大运河,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城市,勾勒出运河的昨天和今天,乃至明天。沉淀3年,崔巍终于收获了她的“灵感”:女主角是千年运河的一滴水,一直流淌到今天,男主角则是“我们”,寻找和认识运河的现代人。男女主角相知相爱,生动展现出运河的历史兴衰和今天人们与运河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爱是人对历史、对自然、对文化的大爱。崔巍说,灵感的突破口在于“文化遗产”——人们像保护自己爱的人一样去保护运河,发展运河。历史题材的舞蹈创作并不是机械地复述历史、再现历史,而是带着今天时代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历史、思考历史、观照现实,从而传承发展,谱写新的历史。她一直清晰地记得,当舞台上那一滴水出现时,观众们报以热烈掌声;当那一滴水被“遗忘”,运河生态遭到破坏时,观众们也跟着流泪;而当最后男主角看见运河新的美好景象时,观众们开心地笑了。

《遇见大运河》首演后,赴大运河沿线的省市演出,后来,又进行了世界巡演,走遍了世界十大运河,每次演出都受到热烈欢迎。“在法国演出时,一位观众看了之后不肯走,对我说,这是她第一次看中国的舞剧,太美了,一定要为此去中国看一看。”在崔巍看来,当一个作品引发了情感的共鸣,那么自然而然就会被人们所接受,文化交流交融本质上也是情感的交流交融。

用舞蹈艺术助力文化传承

因为创作《遇见大运河》的经历,崔巍走进了大运河,也爱上了大运河,更成为文化遗产的传播者、保护者,让更多人认识大运河,从而使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焕发勃勃生机。在舞台之外,崔巍也积极践行自己的这份职责,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杭州市政协委员,她多次就大运河的保护与传承提出建议。

今年,崔巍成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她的提案依然跟文化遗产有关,这次她关注的是上山文化的申遗工作。位于浙江省浦江县的上山遗址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崔巍表示,农业起源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革命性事件,上山文化是稻作农业起源类型无可替代的独特标识。上山文化申遗,既能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能为解读人类文明贡献中国力量。

在会上,崔巍积极与文博领域的委员探讨交流,一点也不担心自己“外行”。“我创作了《遇见大运河》之后,深刻感受到每个人都可以是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崔巍表示,文化遗产并不只是存在于历史中,它其实离我们很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化遗产保护不只是文博工作者的事,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助力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对于崔巍自己来说,还是用她钟爱的舞蹈艺术讲好文化遗产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如何完成这个目标?崔巍的话语很坚定:与时代一起奔跑和呼吸,去感受老百姓最真切的气息,静下心来,不断提升艺术创作水平,奉献更多精品力作。

2023-11-18 本报记者 谢颖 ——访全国政协委员,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2814.html 1 舞动的艺术 情感的共鸣 52,81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