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与诺奖大师共赴追“光”之旅

——上海市政协和复旦大学主办第四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小记

本报记者 顾意亮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1月22日   第 02 版)

现场观众关心的是:“量子计算机到底何时能够出现?”

“我真的不知道。”塞尔日·阿罗什回答道:“但与‘不确定性’共舞,是科学研究的特点,也是其最美妙之处。”

11月8日,由上海市政协和复旦大学等单位主办的第四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迎来了——从立志成为天文学家,到倾尽一生探索光的科学,终将“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变为现实的法兰西公学院名誉教授、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尔日·阿罗什。

“浦江科学大师讲坛”旨在打造全球顶尖科学家竞相展示科学思想的大平台、引领人类攀登科学高峰的大本营,让全球顶尖科学家的思想留在上海、汇聚在上海、从上海向全球传播,向全球呈现科学之美、科学之光、科学之慧,成为上海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推进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平台。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吴信宝为阿罗什颁发“主讲科学家”纪念证书,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主持讲坛。阿罗什从自己的求学生涯讲起,追溯17世纪以来光的科学史,并将新型量子技术的前沿发展向与会者娓娓道来。

2012年,阿罗什和美国物理学家大卫·维因兰德因“突破性的试验方法使得测量和操纵单个量子系统成为可能”,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让量子物理学创始人所设想的思想实验变为现实。那只曾经困扰物理学界多年的“薛定谔的猫”似乎终于可以在现实中被“捉”住了。

创举背后的驱动力到底为何?阿罗什在讲坛现场分享了做科研的秘诀。“如果你要成为一名科学家,首先必须要有激情和热情,要对外部世界有探索的好奇心,必须能够在某些领域作非常深入的研究,对知识的探索与渴求有非常强烈的追求。”

如果说早期量子理论大都受益于对光的研究,那么到20世纪,量子理论则开始反哺光学,推动一系列突破性技术的发明和革新。现代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电子计算机、核磁共振扫描仪、GPS等等,无一不以量子理论为基础。

“基础科学和技术之间是共生的。”阿罗什总结道,伽利略望远镜和惠更斯摆钟的发明使得空间和时间的精确测量成为可能,光的特性被发现。人们对光的新认识,又不断促成更精确设备的发明,基础研究与技术革新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如今,第二次量子革命已经拉开序幕,相较于第一次量子革命“只问量子理论能让我们做什么”,人类现在更多要探究“为什么”。“未来,随着测量的手段不断进步,基础研究可以被推进到分子级、原子级,甚至更细。”阿罗什期待道:“我们也可以使用这样的研究能力,去探索一些电磁科学和生物科学领域最前沿的技术。”

讲坛进入尾声之际,阿罗什除了与现场听众互动交流,还送出5本自己亲笔签名的新书《光的探索: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奇异量子世界》给复旦大学的学子们,以表达对未来同行的期许。

2023-11-22 本报记者 顾意亮 ——上海市政协和复旦大学主办第四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小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2973.html 1 与诺奖大师共赴追“光”之旅 52,97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