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利维亚几个月来遭遇异常高温天气,在非洲东部,连日的暴雨引发洪水,导致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多地被淹……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形成。
厄尔尼诺又来,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记者为此采访了有关气象专家。
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形成
据悉,玻利维亚的异常高温天气已造成全国9个省市中的7个省份持续干旱。世界粮食计划署(WFP)11月14日表示,由于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和洪水,预计索马里四分之一的人口今年将面临“危机级饥饿或更严重的情况”。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监测,自今年5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厄尔尼诺状态以来,5月至10月,关键区海温指数呈快速持续增暖趋势,已经连续五个月超过0.5℃,达到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表示,“厄尔尼诺是影响全球气候重要的一个因子,它通过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也通过纬圈环流的变化,来影响热带地区的气候,造成一系列的气候异常。”
“此次形成的厄尔尼诺事件类型为东部型(即海温暖中心位于赤道东太平洋),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像东南亚的高温,巴西等地的干旱等,尤其是亚马逊在巴西境内的河流水位下降的程度,近百年来少有。”周兵表示。
据统计,1981年至2020年,一共发生12次厄尔尼诺事件,其中有3次超强型事件,均为东部型厄尔尼诺,这也是1900年以来三次历史最强事件(1982/1983年、1997/1998年、2015/2016年)。
2015/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更让人记忆深刻。
当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引发全球性气候异常,导致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强度增强。同时,全球平均气温比气候平均值高0.94℃,成为1850年有记录以来最暖年份。
国内外多家气候动力模式和统计方法的预测结果显示,此次厄尔尼诺事件将持续到明年春季,关键区海温指数峰值出现在今年11月至明年1月。
或致气象灾害风险加大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伯奇表示,厄尔尼诺将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加剧全球变暖,使极端天气发生频率更高、强度更大、范围更广,引发的复合型气象灾害风险将加大。
从历史上十余次厄尔尼诺事件监测情况来看,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区每升高1℃,将会使全球年平均温度上升0.12℃。通过对历史事件统计分析,中等或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大约可使全球年平均温度上升0.1℃。
随着今年5月以来的逐月最暖纪录的出现,世界气象组织认为,2023年或将打破2016年的纪录,成为1850年有记录以来最暖年份,达到1℃左右的异常偏暖。
国家气候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刘芸芸表示,全球变暖也极大地增加了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振荡峰值。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平均每2年到7年发生一次,随着全球变暖,其周期没有明显变化,但其振荡幅度较1960年以前有明显升高,这意味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更加频发、强发、广发。
今年我国暖冬的概率很大
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钱奇峰表示,对我国而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到次年夏季,降水偏多区域从江南北扩至淮河一带,其中,冬季降水异常偏多最明显。
厄尔尼诺对我国当年冬季及次年夏季的影响均强于当年夏季和当年秋季,如1998年汛期,我国出现“暴力梅”,长江流域持续性特大暴雨引发流域性洪水。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冬季,淮河、长江、珠江流域等降水异常偏多,东北地区气温异常偏高,即南方冬季多雨、北方暖冬。
“我国暖冬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秋冬季我国南方降水偏多,也是厄尔尼诺的一个重要现象。”周兵说。
预计今年冬季,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可能发生低温雪灾,供暖用能需求可能高于历史同期,并出现阶段性用能峰值;南方地区可能发生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华中南部、华东南部、华南北部和西南地区东南部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和雨雪冰冻天气,对输电线路、能源运输、交通出行等可能造成较大影响,阶段性强降温导致农作物冻害的风险较高。但出现类似2008年1月上旬至2月初的南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可能性较小。
“厄尔尼诺现象对公众的出行,以及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等都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公众也要更早地关注气象部门最新的滚动预测资讯。”周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