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宝藏

珍贵的《龙渊义塾记》石碑

陈小龙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1月23日   第 12 版)

▲龙渊义塾记拓本

浙江省龙泉市博物馆内收藏有一块《龙渊义塾记》石碑,翔实地记录了被朱元璋尊称为“浙东四先生”之一的章溢在元末兴办龙渊义塾的经过。碑文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所撰。

龙泉于唐乾元二年(759年)置县,“山川雄秀,必产英才”,宋天圣至咸淳年间,仅进士就多达260名,“绾章绶,著声绩者更仆难数”。然而,龙泉山高河险,与通都大邑相距甚远,存在地理位置上的劣势,乡间子弟没有求学之所,文风逐渐衰落。章溢祖辈们曾先后谋划创立桂山、仙岩两处书院,因为没有土地、田园、房屋等不动产,不久都废弃了。章溢由此萌生了创办义塾的想法。

这一过程充满了艰辛与坎坷。章溢在自撰的《龙渊规约》中描述:“于是与诸子躬耕于新丰之郊,十余年间,铢积寸累,始得置田建塾。”也就是说,不辞辛劳、节衣缩食十余年,才有了足够的积蓄,于是散尽家财,购买田产一百五十亩开始建造义塾。期间,章溢还得到了妻子家族人的鼎力相助。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九月,义塾在浆安村落成。

章溢在官山的北面修建了燕居来供奉先圣孔子,后来又开辟了正义堂。在书院前建造大门,上书“龙渊义塾”,用青砖铺路,使东西通达。书院四周灌木丛生,修竹林立,前后蔽荫,亭亭如盖。彼时的龙渊义塾,书声琅琅,弦歌不辍,翰墨生香……

龙渊义塾建立了一套规范有序、奖罚分明、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对于学业长进者,每月有奖赏;才华出众但家境贫寒者,则资助其以成学业;那些不遵循教导的,就惩罚他们。三百多亩的田赋出入收支,由主持私塾的人全权负责。每天的用度都有记载,一月一考查盈亏,每年两次轧账,有节余的就另外存贮起来,更多地置地以扩充产业。

作为一代儒学大师王毅的得意门生之一,章溢深受恩师影响,志在圣贤之学。“入吾塾者,当以孔孟为师,颜闵为友,所读者,六艺之科,诸子百家之异户,勿攻也,所履者,六德之教,权谋术数之偏说,勿习也。”他还谆谆告诫学子们要潜心向学,不要急于从政当官,读书著文切不可急功近利,要锲而不舍,循序渐进,明悟道理,不断充实自己。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得知此事,非常赞赏,在郡内下令免除学田的赋税和生员的徭役,解除了办学的后顾之忧。

章溢后来将列出的条款依序刻写在石碑上,又担心后人不能够坚持执行到底,就特意请至交好友宋濂撰写了《龙渊义塾记》,文章结尾处告诫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溢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贪图富贵而聚敛钱财,不要搬弄是非而引发争端,不去培植朋党互争高低,更不要亲近行为不端之人。其言恳切,其情殷殷。

邑人感佩章溢的仁义高风,也仰慕宋濂的文才书法,将《龙渊义塾记》刻写在石碑上,此为宋濂仅存的隶书作品,行笔劲健,章法严整,气韵恬适,功力毕现。石碑高193厘米,宽93厘米,厚13厘米,立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甲子。

龙渊义塾早在清代就已毁坏,石碑却保存至今。虽然右上角损毁,有的字迹已不可辨识,却抹不去那段久远的历史。

(作者系浙江省龙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

2023-11-23 陈小龙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3218.html 1 珍贵的《龙渊义塾记》石碑 53,21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