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休闲周刊

穿越历史 一“品”中国茶

唐雪梅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1月24日   第 11 版)

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铜渣斗及茶叶遗存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铜渣斗及茶叶遗存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清 紫檀木“储秀宫寿茶房”章 故宫博物院藏

回首千年,一捧小小的中国树叶如何枝蔓绵延,成长为茶文化的参天大树?今天,不妨一同细细品味“茶出中国”背后的乾坤。

传说在神农氏时,先民就已经认识并开始食用茶。“茶”原写作“荼”,一般认为,唐玄宗时期编纂《开元文字音义》,将含义为茶的“荼”改为“茶”,沿用至今。

最新考古成果显示,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中,发现了已知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根,年代距今约6000年。

山东邹城邾国故城墓葬出土的经过煮(泡)的茶叶遗存,是最古老的饮茶实物证据,距今约2400年。稍晚的还有陕西汉景帝阳陵外葬坑出土的茶叶,以及西藏阿里地区出土的3~4世纪的茶叶遗存。

在陕西蓝田的北宋时期吕氏家族墓中,出土了一件铜渣斗。渣斗上覆铜钵,在铜钵内壁上发现附有大约40余枚芽茶。

考古发现的这些茶树、茶叶遗存,展现着从新石器时代到宋代人们种茶、饮茶的历史。

最初的茶叶都采自野生茶树。受环境影响,野生茶树的原产地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和南部沿北回归线两侧区域,因此这一区域也是魏晋南北朝及以前我国主要的茶叶产地。伴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人工的介入使得茶树也由野生逐渐演变出栽培品种,并不断改进制茶方法,以适应需求的增长。

据《茶经》记载,唐代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唐宋时期以团饼茶为主,亦称团茶、饼茶、片茶,系茶之鲜叶经蒸青、捣碎、压模、焙干而成,穿串后置于容器存储。这种制茶法被称为蒸青法,制成的茶属于绿茶类。

宋代饼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艺术,在制茶时或添加龙脑等香料,并使用模具压制成形状各异的茶饼。宋代贡茶中的“龙团凤饼”就是在茶饼表面压制出龙、凤等图案制成。

明清制茶之法,主要有杀青、揉捻、干燥三步工序,炒青取代蒸青成为主要杀青方法,增进了茶的色、香、味,并逐渐发展出黄茶、黑茶、白茶、红茶、乌龙茶等多种茶类。

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一套茶叶外销画,描绘出了清代茶叶从种植到制作、包装、运输、贩卖的全过程。清中期以后,西方商人订制的外销画,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外传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当时茶叶的制作与运输流程提供了直观的证据。

历代文献的记述、图画的描绘、器物的装饰,均写实性地描绘了茶叶生产、制作到运输的场景,是珍贵的古代制茶“纪录片”。

提到古代茶历史,还有一个关键词——“任土作贡”,是指古代各地依据出产、定期进奉中央的制度,地方进贡的茶叶即为“贡茶”。贡茶这一现象始见于晋,在唐代形成制度;直到清代,贡茶制度已十分成熟。可以说,历代的贡茶,集中了各时期、各大产区所产茶叶中的精品。

在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清宫贡茶品种丰富、形状各异、包装形式多样:品名有龙井、碧螺春、武夷茶、普洱茶、三味茶、吉利茶等;形状可分为散茶、茶饼、砖茶、团茶、柱茶和茶膏等诸种;包装形式有金属或瓷质茶叶罐装、纸盒封装、笋叶包装等,涉及多种包装材质。

清代宫廷档案清晰地记载着各地贡茶品种和数量等,揭示了贡茶制度与宫廷生活的丰富内涵。

历代宫廷均有负责膳饮的管理机构。清代宫中设茶库、茶房等,专职管理与存储宫廷用茶,并配有相应的管理人员。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设茶库,隶属于内务府广储司。此外,皇太后、皇后、皇子等居住的宫殿也设茶房。

数千载茶香悠悠。获得口味愈发香醇、品类愈加丰富的茶叶后,历朝历代的人们又延展出不同的制备和饮用状态,让茶文化底蕴愈发深厚。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馆员)

2023-11-24 唐雪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3284.html 1 穿越历史 一“品”中国茶 53,28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