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意周刊

沙窝今昔

王树理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1月27日   第 07 版)

沙窝没有了,沙丘也没有了。

沿着宽阔的柏油公路,身旁不时有汽车飞过,道路两旁的麦田鲜活而又舒展,像是一幅硕大无朋的油画。沙丘哪儿去了呢?当年矗立在六股道中心的石碑楼子怎么不见了呢?

这片曾经被称为沙窝的所在,是故乡山东商河“七十二大洼”之一。故乡的镇子至今仍叫“沙河镇”,是远近前来旅游观光的人们的打卡地。而在我尘封已久的记忆里,沙窝却不是这样的。

在我刚记事的年纪,就常听老人们讲,村南原来并没有大沙河,有的只是村北的那条沟盘河。清朝中期,黄河多次决堤,引发下游诸多内河相继成灾,我们村子北面的沟盘河也因此成了一片汪洋。此后,沉积下来的砂质土壤越来越厚,肆虐的狂风便在这片地势低洼的平原上塑起一个个沙丘。改道了的沟盘河也从村北绕到村南,且再也没人想起它的“乳名”沟盘河,而是顺势被“改名”成了大沙河。

虽然土地沙化严重,可清朝的苛捐杂税却有增无减。走投无路的百姓只得拿着写好的状纸,豁出性命进京告御状。可在那个年代,要想把御状递上去,据说需得走过烧红的十八盘铁鏊子才行。虽然千难万难,但小胡村的铁世杰真的应允了这个残酷的条件。他忍着脚底的炙烤,硬是走过了铁鏊子,把状纸递了上去。

我在查阅《清史录》时,看到了关于这个案件的资料:铁世杰告御状三个月后,刑部在报给嘉庆皇帝的奏折中称:“沟盘河自商河县入惠民县境,东南大胡家等距河三四里不等之村庄地亩被河内流沙渐次掩埋,房屋被流沙没埋者亦不鲜见,业户实无力耕种,不能完粮……”嘉庆皇帝看罢奏折,这才下令减免商河、惠民二县的税赋。

虽然官司赢了,但铁世杰却残了,故乡沙化的土地也从此再无人问津。村子的乡亲们为了感念到京城告御状的人们,在人流最为集中的六股道为这件事情立了碑文,盖了“石碑楼子”。我小的时候经常去那里玩耍,只是在我的脑海里面,那里的土地依然是沙化、碱化的。

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作为根治海河的配套工程,这片土地才第一次提出“三成四结合”(田成方、沟成网、公路两旁树成行,排、灌、路、林四结合)的口号。而近些年,这里的变化就更大了。随着生态治理力度的加大,沙窝早已变成了“绿窝”,无论我如何回忆,也总会被眼前的现实“打断”——平整整的麦田绿成一片“汪洋”,不远处的森林公园不时传来跳秧歌的鼓点节奏……这哪里是什么沙窝,分明是林茂粮丰的旅游胜地嘛!

我同小胡村几位上了年纪的老汉聊起来,他们都说,如今的好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一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的让土地越变越肥,沙丘成为平川。而且现在种地讲科学,种粮选好种子,就连施肥浇水也得循着规矩来。随着沙地变沃土,当地已经连续多年夏秋两季粮食单产过千斤,特别是今年秋季,玉米单产突破了1500斤。加上麦季,亩产接近3000斤了。

听着乡亲们的议论,我对如今的沙窝不仅有了更深的眷恋,同时也有了新的认识。真是今非昔比啊,沙窝成了“富窝”,穷村成了小康村。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2023-11-27 王树理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3371.html 1 沙窝今昔 53,37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