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历史使命让中国与非洲紧紧相连。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就任国家主席后不久就出访非洲。在那次出访中,习近平主席面向世界首次提出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郑重宣告中非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强调“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中非友好的新时代篇章由此起笔。
10年来,中非双方在元首引领和顶层设计下,在共建“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论坛等机制平台上不断深化合作,成果涵盖了经贸、基建、民生等多个领域,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走深走实,一幅幅合作的“规划图”变成了“实景图”。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全面回顾过去10年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就,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为进一步拓展中非友好合作开辟了新前景。
在这一背景下,11月13日,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携手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召开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和非洲经济社会理事会联盟第三次圆桌会议恰逢其时,不仅对于推动落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更象征着中非经济社会理事会将在新起点上深化合作,共同发挥更大作用。
与会代表围绕推进中非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事业、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深入交流,提出很多重要观点,取得很多重要共识,凝聚了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坚定信心。
■ 具体事业中见特色现代化
自中共二十大召开以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我们希望能从中国式现代化中汲取智慧。”非洲经济社会理事会联盟气候工作小组主席、摩洛哥经济社会环境理事会理事贾尼说。
“许多国家都已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获益,未来期待还可以在工业、风能和太阳能、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城市化建设等方面持续展开深入合作。”非洲经济社会理事会联盟主席、摩洛哥经济社会环境理事会主席沙米表示。
“其实,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成为非洲探索现代化的榜样,也成为推动非洲式现代化的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李新烽表示,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的10年历程中,中国在多方面为非洲发展提供了动力。亚吉铁路、蒙内铁路等一大批示范性重大工程,改善了非洲互联互通水平;国际产能合作帮助非洲构建新经济增长点,推动了数字经济、新能源产业等从无到有。
“交通自古以来是经济命脉、民生要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相信通过促进中非之间友好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中国企业一定能依托先进的金融科技应用,为非洲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交通支持和服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江浩然说。
“中国和非洲国家有着不同的文明起源,都处于人口发展的深度转型之中,但又体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发展特征。资本流动、知识和技术传播以及人口发展的交流合作,将是推动中非友好、共同繁荣的稳定力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贺丹希望,未来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与非洲国家坚定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就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人口健康与消除贫困等广泛议题开展合作交流,走出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非洲国家设计国家制度、谋划国家发展,也要从国情出发。适合本国国情的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李新烽提出,发展是解决非洲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自主制定国家发展政策并将政治共识与人民利益相统一,则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以泛非主义为精神指引,谋求独立自主发展;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走和平发展之路。”李新烽表示。
■ 共建“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
非洲国家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参与方,也是受益者。“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10年,也是中非各领域合作蓬勃发展的10年。双方贸易持续拓展,中国连续14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基础设施合作成果丰硕,人文交流日益活跃,中非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也不断得到夯实。
“中国为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等全链条支持,帮助非洲国家实现‘互联互通’,破除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为非洲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创造了条件。中国还与非洲国家合作开发资源能源,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加工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特色产业,推进了非洲国家工业化进程,并为当地居民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如是说。
“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中国与包括广大非洲在内的国家政策沟通更加深入、设施联通更具规模、贸易畅通更加便捷、资金融通更加多元、民心相通更加巩固,我们很感谢中国对我们的支持、与我们的合作。”沙米表示。
共建“一带一路”注重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崇尚的是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践行的是互联互通、互利互惠;谋求的是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如何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与会代表讨论热烈。
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蔡建国认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国家之间、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因此,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汉语为纽带,通过人文交流为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可靠的民意基础与精神支撑。
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二级巡视员孙雪峰谈到了“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在他看来,应不断凝聚“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共识,服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低碳转型,深化绿色发展领域合作,推动绿色成果共享共用。
“塞内加尔是第一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西非国家,我们希望中国能支持非洲国家确保自己的卫生主权,促进当地医药企业的发展,让非洲民众可以获得足够的药物。”塞内加尔经济社会环境理事会主席迪亚洛表示。
贝宁经济社会理事会顾问诺埃尔·查达任希望中国能与非洲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合作,让非洲国家能够发挥人力资本的最大效用,释放人口红利。
“‘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北京倡议开启了‘数字丝绸之路’赋能的新阶段。我们将加强政策沟通协调,积极推进互联互通,加强数字人才培育和能力建设,加大项目合作力度,推进中非高质量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江明涛表示。
■ 务实合作 携手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作为中非关系的组成部分,“深化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与非盟经济社会文化理事会及非洲各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等相关机构的交往”多次被写入中非合作论坛有关文件。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携手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召开此次圆桌会议,就是要积极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的落实,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我们要以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引领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和非洲经济社会理事会联盟的交流合作,组织举办相关活动,讲好中非合作共赢、人民守望相助的故事,让珍爱中非友谊成为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推动中非关系不断绽放新的绚丽风采。”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尚福林表示。
经社理事会和类似组织国际协会是践行多边主义的重要平台。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和非洲经济社会理事会联盟无论在双边层面,还是在国际协会事务中,都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协作。与会人员认为,应该把这一势头保持发展下去,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观,丰富交往内涵和形式,更好维护自身利益,推动国际协会不断扩大影响力。
“我们要观大局、谋大势,组织双方理事力量,加强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通货膨胀等重要国际议题的合作研究,积极推动中非各领域合作,支持非洲国家走独具特色、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尚福林表示。
“尤其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进一步做优做强基础设施、能源矿产开发、农业产业、制造业等优势和传统领域的合作。同时,努力打造新能源、数字经济、金融服务、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领域新亮点,不断扩展合作深度和广度。”非洲经济社会理事会联盟秘书长、摩洛哥经济社会环境理事会秘书长贝纳基说。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中非经济社会理事会圆桌会议这一平台,对于双方增进友谊、密切交流、促进合作十分重要,要共同维护和发展好这一平台,建立召开圆桌会议的常态化机制,围绕合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研究和对话,做好理念传播、政策解读、民意通达工作,把圆桌会议打造成促进中非关系发展的亮点品牌。
“除了圆桌会议,我们还要继续用好‘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论坛等合作机制和平台,发挥协同效应,更好地促进中非交流合作,实现双方共同发展。”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余勇表示。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展望未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非必将继续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也必将迈向新的高度。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愿与非洲经济社会理事会联盟共同努力,为推动中非团结合作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