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5月30日,王沪宁主席在十四届全国政协新任委员学习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时要求,广大政协委员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政治能力,强化实干担当,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面提升履职效能,做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工作,充分发挥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共同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
本报即日起开设《发挥“三个作用” 争当合格委员》专栏,诚邀各级政协委员讲述在发挥“三个作用”方面的履职实践和认识体会。敬请关注。
今年,是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第一年,也是我扎根在海拔3800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的第一年。身为研究青稞的农业界别委员,我应当多到农业生产一线去,从农田里发现问题,于实践中联系群众,往广泛处履职尽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怎样依靠现有的耕地生产更多粮食,是我一直思索的课题。西藏最适宜粮食作物生长的时间是4月底到9月中旬,因此9月底到次年4月耕地一直处于闲置期。而如果发展冬播作物,10月播种7月收获,则能在七八九月西藏雨热同期的时候,让耕地复种一季“草”。但是,现有的冬青稞品种还不具备适应海拔3800米地区的抗寒性。因此,如果能在海拔3800米的林周县实现冬性品种抗寒性突破,将来就有希望推广到西藏大部分粮食产区!
今年的每个月,我至少有七八天蹲在林周县的农田里,带领团队筛选适宜品种,探索改良品种的耐寒性,改进栽培措施……今年,我们团队做了预实验、搭建了实验体系,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一想到能用自己的专业为我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做一点贡献,我就信心满满。
实验中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身为政协委员,可以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带动更多专家学者、界别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我是研究青稞的,然而农业发展需要的不只是青稞。当我尝试向山东农大研究小麦的一位老师提出,希望在林周县试种山东冬小麦时,他第二天就寄了100斤小麦种子给我:“达瓦,你们试一下这个,我觉得这个能行!”久而久之,我的背后有了一支默默支持的科学家队伍——中国农科院、南京农大、山东农大、华中农大、武汉大学的专家们都在无私为我们的团队提供帮助。我们建造人工智能温室,有人说:“达瓦,把方案发过来,你这个规模不行!”感动之余我发现,许多专家都非常愿意帮助西藏农业建设,只是不知道这里需要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帮。因此,身为政协委员我更应该发挥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尽力不辜负大家的一片热忱。
自从成为政协委员,我感到了一种“别样的充实”。以前从试验田回来后,我喜欢窝在实验室,但今年我感觉自己格外“坐不住”。每隔一段时间,我就到林周县农业农村局,向他们宣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也讲述农业的重要性,探讨应当怎样提高青稞生产效益。技术包保之余,我还协助林周县举办了“青稞论坛”,帮助当地把特色农产品宣传到全国各地。除了扎根在林周县,今年我也进行了多次自主调研,着重去了边境的几个农牧接合县。通过在岗巴县等地的调研,我发现边境的农业技术更加薄弱,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而且西藏也有大片平原,在林周、江孜等县如果能够普及机械化农机具,粮食产量将得到大幅度提升。此外,西藏各地区气候差异巨大,农作物种植应因地制宜,但不少地区种植区域特异品种还不够科学。
调研过程中,有很多想法喷薄而出,我想把它们写成提案,却怎么写也不满意。比如,西藏部分地区农田灌溉还存在困难,甚至距离雅鲁藏布江仅仅两百多米的农田,都浇不上水。西藏不缺水,缺的是水利设施,我想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建议,却苦于并不懂水利专业,不敢轻易下笔。政协委员的提案事关千千万万界别群众,我感到这份责任重重地压在肩上,时而懊恼自己调研不够广泛,时而埋怨自己对政策理解不够透彻。于是,我更广泛地调研,更全面地学习。接下来一段时间,我计划再跟随专委会去进行两次调研。
新时代必将是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不想辜负这个时代,但每次参加政协学习,我都发现自己还差得很远。接下来的履职路上,我将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全面增强履职本领,多调研、勤建言,为我国农业农村建设发展继续奋斗。
达瓦顿珠: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