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精神命脉、生命滋养与不竭动力。致公党北京市委会理论研究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大型活动部主任陈亦工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置于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的全景化视野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历史性地高度契合,从而获得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之根,并在当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产生培养化育心灵、陶冶家国情怀的作用。本期栏目邀请陈亦工就此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展开解读。
习近平文化思想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做出的深刻总结,是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有力体现,具有鲜明的理论创新性和实践工作指导性,凝聚着党和国家智库的思想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精神命脉、生命滋养与不竭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精神命脉、生命滋养与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就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置于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的全景化视野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历史性地高度契合,从而获得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之根,并在当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产生培养化育心灵、陶冶家国情怀的作用。继承传统文化的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清醒认知在文艺创作中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取向,具有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意识,坚持正确的文艺创作方向,坚守人民至上的文艺立场,以“文以载道”“笔墨当随时代”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时代担当,增强文化自信自强,书写生生不息的时代精神,体现时代标识。
在继承与研究中华文明历史人文的理性资源中,之所以要不断探索“何以中国”,就是要回答我国当今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是时代之问,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的内在机理
现代文明中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蕴含着古代文明的精神基因。自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来,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以科学理性精神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时代新义,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外延了“第二个结合”的历史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两种具有不同来源的观念体系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并具有实践性、人民性与自主性。这是中国有识之士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马克思主义,并满足中国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内在根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
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华文化的时代应该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越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正是这种强烈的、积极的、进取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诉求,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文化主体性与创造性高度契合的思想渊源、精神品格、文明根基和独特优势。中国人依靠努力与汗水复兴民族文化,重回世界之巅。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面对当下国际秩序现状充满着不确定性的机遇与挑战,只有认知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的内在机理,才能不断增强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体悟和理解,以行稳致远。
文化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独特优势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担当新文化使命的理论指南,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破除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社会迷思,创造了中华文明未来社会发展的新形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之持续演进,国际社会正经历罕见的多重风险挑战。我国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对话倡议,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发展完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鉴,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洪流中,与世界各国共建“一带一路”,在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系致公党北京市委会理论研究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大型活动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