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在沈阳,探访民主人士北上足迹

本报融媒体记者 李木元 王金晶 周佳佳 王晶 谢阿愁 王亦凡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2月08日   第 01 版)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国的序幕。大批民主人士响应“五一口号”奔赴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活动,其中,辽宁沈阳是这段重要历史的见证地之一。

11月18日至19日,“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记者团来到沈阳,探访民主人士北上参与筹备新政协活动的足迹,感受民主人士的献身精神和家国情怀。

沈阳站留下民主人士北上重要足迹

在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胜利南路,有一栋由红色砖体结构、绿色铁皮屋顶、白色饰带线脚组成的建筑,在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中显得风格迥异。这就是沈阳站,此前又称沈阳南站,最早建于1899年,是东北地区及辽宁省的铁路枢纽。

“历经百年沧桑,沈阳站早已超出了一座火车站的概念。到这里坐火车,一定要了解一下它背后的历史故事。”辽宁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张恺新介绍说。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共组织接送350多位民主人士陆续踏上北上之路,秘密到达解放区。其中,在北平解放前,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陈其尤、章乃器等三批民主人士,冒着生命危险,从香港等地辗转来到沈阳。

为何选择沈阳?张恺新介绍说,1948年11月,随着沈阳解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考虑到沈阳作为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共中央安排民主人士前往沈阳继续讨论新政协筹备事宜。

“沈阳南站是民主人士到达沈阳的第一站。”张恺新介绍说,三批“北上”民主人士中,有两批经由沈阳南站抵达:1948年12月6日,从安东(今辽宁丹东)登陆的马叙伦、郭沫若等第二批“北上”民主人士乘安沈铁路列车抵达沈阳南站;1949年1月10日,从大连港登陆的李济深等第三批民主人士乘专列抵达沈阳南站。至此,三批从香港北上的民主人士共聚沈阳,共同为新政协的筹备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1949年2月10日,“北上”民主人士在沈阳南站乘专列前往抚顺、长春等地,参观东北解放区新貌。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决定新政协的筹备地点改在北平。2月23日下午,李济深等30多位在沈阳的民主人士从沈阳南站乘坐“天津解放号”专列出发前往北平。

“1950年5月,沈阳南站更名为沈阳站。今天的沈阳站,既是一座见证了百年风云的历史建筑,也是现代化的交通枢纽,每天迎来送往无数旅客。”张恺新说。

“北上”民主人士第一次公开亮相

沈阳市和平区民主路上,有一座外观比较陈旧的六层灰色船型建筑——沈阳市文化宫,每当夜幕降临,这里的剧场灯火通明,文艺演出十分火热。

“现在看这座建筑不太起眼,但在20世纪40年代,这里可是沈阳的最高建筑物,也是当时沈阳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影剧院之一。它的原名叫平安座。那个年代,能到平安座看场电影,绝对是很时髦的事情。”张恺新介绍说,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平安座”更名为“宏大电影院”,更名后承担的第一项重大任务就是迎接“北上”的民主人士。

1949年1月26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军区以及东北各界人民代表举行盛大会议,热烈欢迎为筹备新政协会议北上东北解放区的民主人士。人们沉浸在欢庆的喜悦之中,得知要迎接参加新政协会议北上民主人士,宏大电影院张灯结彩,红旗招展,做了充分准备。在宏大电影院举办的这次活动,是民主人士到东北后的第一次公开亮相。

“在宏大电影院,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谭平山、彭泽民、蔡廷锴、章乃器等20余位民主人士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对协商建国和光明的期盼。”张恺新说道。

《我们对时局的意见》在辽宁宾馆酝酿起草

在沈阳探访民主人士北上足迹,有一个地点尤其令人注目——辽宁宾馆。

推开古式旋转门,步入辽宁宾馆,大堂台阶两侧的欧式拱券廊柱,雕刻典雅的天花板和华丽的吊灯,内部墙壁上的绿色瓷砖,窗户上的彩色玻璃……历史古韵中,透着精致与奢华。

据辽宁宾馆餐饮部经理高见介绍,辽宁宾馆建成于1929年,日伪时期称为大和旅馆,日本投降后更名为沈阳铁路宾馆。沈阳解放后,这里成为东北行政委员会交际处所在地。1954年,这座宾馆更名为辽宁宾馆。在新中国成立前,这里一直是沈阳设施最完善、最豪华的宾馆之一。

“1948年12月至1949年2月,从香港北上东北解放区筹备新政协的30余位民主人士曾入住沈阳铁路宾馆,在这里多次举行时事报告会、座谈会,还举办过联欢晚会和茶话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主要创始人马叙伦的孙女,沈阳市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马今向记者介绍。

“沈钧儒与郭沫若创作的非常著名的诗‘一串秧歌扭上楼,神灯枉为日皇留。光明自有擎天炬,照澈千秋与五洲’,便是在这里完成的。”走上纯手工镶嵌的牛皮楼梯,马今介绍说。

北上期间,在沈阳的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等34位民主人士,同在河北省平山县李家庄的21位民主人士共计55人,于1月22日联名发表《我们对时局的意见》,表示对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坚决支持,并宣告“愿在中共领导下,为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除了沈阳站、沈阳市文化宫、辽宁宾馆,记者团还陆续探访了鲁迅文艺学院旧址、中国医科大学南门礼堂等民主人士曾经活动的场所。“这些老建筑大都保存完好,有的依然在发挥着原有功能。历经岁月的磨洗,它们已经成为沈阳这座英雄城市的历史文化名片。”张恺新表示。

1949年2月23日,在林伯渠等陪同下,民主人士从沈阳转赴北平,踏上筹备新政协、建立新中国的“光明行”。随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胜利举行,新中国如一轮朝阳,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顺应新时代,取得新发展,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彰显出独特优势,也为世界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马今表示,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我们追寻70多年前民主人士北上足迹,就是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来源和发展历程,更加坚定不移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者、推动者、维护者。

2023-12-08 本报融媒体记者 李木元 王金晶 周佳佳 王晶 谢阿愁 王亦凡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3938.html 1 在沈阳,探访民主人士北上足迹 53,93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