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财经周刊

开放+合作:激发全球经济增长新动能

本报记者 李元丽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2月12日   第 06 版)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经济复苏面临不确定性。面对机遇和空前挑战,如何不断丰富金融实践,给全球经济注入复苏动力?12月7日,以“世界经济与中国2024:聚焦全球经济复苏与金融发展新动能”为主题的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上,与会金融专家、知名学者与业界精英,就此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全球经济金融深度交融带来前所未有新机遇

2023年,高利率、低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关键特征。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传统风险和非传统风险相互交织,充满了不确定性。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长、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认为,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并没有显著减少,突出表现在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全球市场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全球治理规则运行和多边主义框架调整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等方面。

在葛海蛟看来,这些不确定性是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办法。纵观人类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开放与合作是实现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与此同时,中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增加,金融规模明显增长,形成了种类齐全、竞争充分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目前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全球第一,股票、债券、保险规模全球第二,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和第五大国际储备货币。”葛海蛟表示,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创新为全球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一是金融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普惠性大幅提升,对推动中国和全球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中国金融业稳健运转,对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作出积极贡献。三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多边治理框架。

葛海蛟认为,当前,全球经济金融深度交融,各国进一步加强金融开放与合作,对世界意味着更加广阔的市场和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也将为各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未来,全球金融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合作,推动解决当前各国发展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一是创新金融合作方式,完善投融资机制,激发全球经济增长新动能。加快推动全球绿色转型合作,加大对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动全球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通过设立数字转型专项贷款、数字产业发展基金等多种方式,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构建适合科创企业发展特点的全生命周期融资支持体系,助力全球前沿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是加强国际政策协调,降低跨境风险的传染和蔓延。葛海蛟认为,全球金融业应积极推动各国政府加强国际货币政策的沟通和协调,提高政策的连贯性、可预期性。推动完善国际金融安全网建设,强化区域性货币合作安排,提高发展中国家应对流动性危机能力,推动建立一个更加稳定和有弹性的国际货币体系。深化国际金融监管协作,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总量、结构和流向的研判分析,积极运用最新金融科技和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境资本流动的穿透式管理。

三是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体系,解决治理体系碎片化、割裂化问题。葛海蛟建议,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经贸规则,倡导以积极的谈判和磋商消除国际经贸分歧,降低商品、资本、技术跨境流动壁垒。积极推进新兴领域的金融标准和规则制定,在碳交易所建设、碳定价、碳排放核算、ESG评价标准和信息披露、金融数据跨境传输等方面加强国际互动,促进国内外规则协调统一。持续完善国际支付清算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联通各国跨境移动支付系统,提升国际清算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便利性。

通过高水平开放获取新动能

“中国经济在2024年及未来几年,将呈现向好趋势与多重困难并存的特点。在迅速变化的时代,这不仅是中国的特点,也是全球经济的趋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会长、国务院原副秘书长江小涓如是说。

在江小涓看来,中国仍需通过高水平开放获取新的发展动能,自然资源和国内外市场仍然是推动未来发展的关键力量。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经济体而言,随着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土地、淡水和能源等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长期来看,中国不仅需要解决与人口增长相关的资源短缺问题,还有对全球资源的利用需求,这是一个迫切且有序的需求。她说:“以太阳能和电动车为例,这些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新兴产业,销售量增长最终要依赖全球市场的支撑,仅仅依靠中国国内的市场,无法为经济带来有意义的增量。因此,全球市场是支撑这些新兴产业放量发展的关键。”

谈及如何“走出舒适区”时,江小涓提出,需要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去理解外贸和外资的变化。中国产业竞争力增强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外资企业已经感受到在中国市场上无法与本土头部企业竞争。在多个领域,如家电、通信设备、工程机械、LED面板和电子商务等,都有外资企业因无法应对本土企业的强大竞争力而主动退出的案例。新进入的公司现在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他们不再轻易选择退出,而是进行战略调整和全球布局。这种变化占跨国公司调整布局1/3以上。

江小涓提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市场也面临竞争压力。这些产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从日本、韩国转移到中国,现在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提高,它们很难保持竞争力。“将生产线转移到比中国(发展阶段)更后一点的国家也是正常的。另外,全球战略布局的调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些企业不再将唯一的生产线放在中国,而是寻求在其他地区建立生产线,以确保产业链稳定。这些企业认为全球国际环境复杂,需要多元化生产以降低风险。”江小涓补充道。

“今年8月份以来,情况出现了一些变化。许多企业发现中国的生产能力仍然是最好的,从品质和成本角度来看都是如此。一些厂商从东南亚回流到中国,将产能放在中国以应对全球化产业分工变化。同时,许多大型跨国公司的高管到中国访问,他们不是来寻求对抗,而是寻求合作。”江小涓表示,中国经济在波动中复苏,全年有望达到预期目标。中国坚持开放是推进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外部环境仍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展望未来,江小涓表示,我们还是要立足参与全球分工的新态势,即从垂直分工变成水平分工,坚持以高水平的开放获得新动能,来促进国内高质量的发展。

2023-12-12 本报记者 李元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4136.html 1 开放+合作:激发全球经济增长新动能 54,13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