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生态周刊

以大食物观为指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院士报告会侧记

本报记者 高志民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2月14日   第 06 版)

“2022年,我国的粮食进口量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了19%,因此,持续提升食物种类和质量越来越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日前在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院士报告会上的发言引起了共鸣。

为了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推动“大食物观”理念逐渐从思想转化为行动。以“大食物观与粮食安全”为主题的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院士报告会在江苏南京市举办。在院士报告环节,万建民、盖钧镒、喻景权、陈坚等4位重量级院士专家,分别围绕“种业科技突破”“大豆产能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未来食品挑战”等主题,从宏观+微观、现在+未来、国内+国外等不同视角和不同维度,作了内容丰富、数据翔实的学术报告。

“在中国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是45%,但是发达国家达到了60%以上。生物育种是目前整个粮食增产的重大科技,生物育种科技仍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源头。我们要加快生物育种原始突破,包括跨学科领域的综合的系统布局,加大生物数据、大数据智能设计等基础算法和模型的研发,推进生物育种和应用场景的深度结合和应用。”万建民直言。

“食品制造面临很多新任务,比如说食品资源的问题、提升食品加工效率的问题,以及追求更多的营养与风味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从工程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把制造过程强化,提高制造的效率。要进行单元替代,有些单元不符合现在的一些要求,比如有些单元不符合低碳的要求,要进行替代。要进行流程的重构,来重新构建加工的流程。”

“生物技术正在重塑世界,食品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大的时代,所以我们需要生物与食品在科学技术产业等方面全方位地交叉与融合,这样才能推进我们的生物和食品产业的发展。”陈坚坦言。

“大豆起源在中国,中国是大豆资源大国。怎么来充分利用我们这么大批资源的途径,还有待于我们去挖掘。怎样做好资源的研究来提高大豆的产能?”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指出,“我们有许多难题没有得到解决,比如说大豆的叶霉根腐病,现在还没有绝对的抗性基因,有许多抗性以及有待于创造新的等位基因。根据过去工作的体会,我们在资源的研究中间要充分利用数千年来的自然变异,结合标记辅助技术来创造新的种质材料。未来,我们需要通过攻关的办法,或者集中力量来创新创造。”

“如果按500克来算,每天全国14亿人口,初步算一下,全国每天需要70万吨蔬菜。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设施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景权强调,“设施农业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要求。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根据有关世界组织以及中国的组织的推荐,蔬菜在食物供给里占有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每天要吃300-500克蔬菜,这个比重远高于谷物,谷物是200-300克。在今后的发展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蔬菜和水果会越来越重要。因为人体或者动物不能合成的,部分要靠植物来合成,新鲜蔬菜供给在人类健康占有重要的组成部分,蔬菜提供了多元化的食物供给、营养健康、维生素C、叶黄素等等。因此,我们要以大食物观为指引,高质量发展设施农业。”

2023-12-14 本报记者 高志民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院士报告会侧记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4261.html 1 以大食物观为指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54,26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