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科技时代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

绝不能让院士头衔与物质利益挂钩

本报记者 高志民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2月14日   第 07 版)

“绝不能让院士称号承载过多非学术的、功利的东西,绝不能让院士头衔与物质利益挂钩。”在中国工程院2023年当选院士学习教育暨颁证仪式现场,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为新当选院士颁发证书并作了讲话。李晓红表示,院士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是荣誉的象征,更是责任的标志。希望院士们恪守至纯之心,始终坚守院士称号的学术性、坚决捍卫院士称号的纯洁性,无比珍视院士称号的荣誉性,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坚守学术性方面,要坚持在本专业本领域科研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术和科研上,要减少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减少各类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减少各类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推动科技界形成专注学术、潜心科研的良好学风。要规范学术话语权,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学术争鸣。”李晓红表示,要强化教学和科普责任,引导更多的青年才俊投身工程科技报国的火热实践。

“如果一位院士被金钱名利所诱惑,偏离学术的轨道,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必定会伤害到我们整个群体,影响的是整个群体的声誉,破坏的是院士群体的形象。”李晓红说,绝不能让院士称号承载过多非学术的、功利的东西。要杜绝院士称号滥用,规范自身兼职,杜绝“双聘院士”,杜绝以“院士”冠名非学术活动场所;成为院士,要更加严格自律、加强对团队的管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做学术道德的楷模,让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李晓红指出,2023年院士增选,是党的二十大后首次院士增选,是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首次集中检验。为贯彻落实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要求,优化院士队伍结构,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布局,中国工程院今年首次发布院士增选指南,明确院士增选坚持质量第一,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着重从长期奋战在科研和工程技术一线的科研人员中遴选院士,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中国工程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决策部署,注重在国家重大工程中选拔院士,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重视候选人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贡献,坚决破除‘四唯’,注重通过标志性成果评价候选人,持续关注长期工作在西部边远地区的候选人和一线的杰出专家,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坚持德才兼备,坚持严而又严的学术标准,选出了让党中央放心、人民满意、科技界认同的工程科技专家。”李晓红慷慨激昂的发言赢得了满场掌声。

记者了解到,今年新当选院士中,有未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的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有较少公开发表论文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吴世忠,有只有中专学历但成功研发出多款全球首创性疫苗和试剂的夏宁邵,有长期扎根西部的尼玛扎西、高雄厚,有挑战白血病“生命禁区”、创建“北京方案”的黄晓军,有数十年从事DNA检验技术研究的人民警察、英雄模范刘超等。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弹一星”,到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嫦娥”奔月,“天问”探火……一件件大国重器,一项项大国工程,背后都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担纲领衔、呕心沥血。“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朱光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黄旭华、钟南山等,一代代工程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树立了一座座丰碑,绘就了一幅众星云集的英雄图谱,筑起了工程科技的钢铁长城。“这座钢铁长城决不能像雷峰塔,今天你拿一块砖,明天他拿一块砖,最后塔轰然倒掉。”面对新当选院士,李晓红特别强调,要切实增强危机感,像固守长城那样守护、高度珍视和爱护院士称号的荣誉,传递光荣旗帜,接力历史火炬,续写新时代中国工程院新的荣光!

2023-12-14 本报记者 高志民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4263.html 1 绝不能让院士头衔与物质利益挂钩 54,26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