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11月,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78家。2022年,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7.3万亿元人民币,创造了全国14.3%的GDP,贡献了全国13.6%的税收。“国家高新区诞生以来就肩负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在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重要优势。”在12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李有平表示,国家高新区已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未来将进一步支持国家高新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高新区是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融合地、汇聚地。数据显示,从基地平台看,国家高新区聚集了近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78%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从研发投入看,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一半。从成果产出看,国家高新区企业拥有发明专利占全国接近一半;智能机器人、卫星导航等一批引领性原创成果在高新区加速产业化,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等均诞生在高新区。
李有平表示,下一步将推动更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创新基地平台向国家高新区布局;引导园区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志性重大战略产品;鼓励探索市场化和政府投入协同联动的关键技术攻关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国家高新区深度参与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一批引领型重大项目,加快实施一批应用示范工程;面向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未来产业;鼓励高新区企业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基础前沿领域的研发合作,参与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等。
以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为例,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宇蕾表示,下一步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优化协同攻关的科研组织模式,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建立体系化集群式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智能装备、绿色智慧能源等产业集群规模能级跃升,在氢能、商业航天等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
据了解,2022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8.7万亿元,约占全国178家高新区的1/6,已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业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大模型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