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先记载“大一统”一词的《春秋公羊传》,到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纸币实物,再到成书于19世纪的托忒蒙古文《西游记》;从藏文、蒙古文、朝鲜文等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到云南蒙化马帮牌匾、布朗族秤砣、侗族木雕茶具,再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物件……今年8月,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对外展出。展览以1500余件文物古籍,向观众展开了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
本次展览分为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展现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与丰富实践。展览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力求生动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史。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心共筑中国梦,祝愿祖国繁荣富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56个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进。”
……
展览现场,不少参观者留下了这样的感慨,表达对“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解与认同。
据了解,展览自开展以来,已累计接待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港澳台地区的各类团组1260个、观众102571人。中国人民大学等46所高校和北京市21所中小学的师生到场参观。中央民族大学请蒙曼、严庆教授在展览现场为全校学生直播“开学第一课”,青年学生反响热烈。共青团中央在展览现场录制“石榴籽一家亲”主题团队课,为全国各族青少年呈现了一堂精彩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直播课,各大平台即时播放量近千万。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也将展览作为培训班“必修课”,目前已安排系统内外各类班次45个、学员3591人次到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