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新闻中看到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而今,我能够亲手为他们敬献一枝鲜花,我的心情十分激动。”
“没想到海城的直播带货产业链已经如此完善,听完了产业园的介绍,我想介绍朋友到这里来创业。”
“浑河岸边的K11购物艺术中心光彩夺目、‘大钻石’熠熠生辉,划破老北市夜空的‘金凤凰’飘逸灵动……沈阳之夜真是太惊艳了。”
日前,“追梦中华·开放与创新的辽沈大地——2023海外华文媒体辽宁采访行”活动走进辽宁沈阳、鞍山等地,来自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埃及等国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15家海外华文媒体和5家涉侨中央媒体的记者用笔和镜头记录,将辽宁振兴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探访双“六地” 共话辽沈情
来之前,采访团成员对于辽宁的红色历史较为熟悉,此次前来,加深已有印象的同时,大家又了解到,今年以来,辽宁省委提出努力将辽宁打造成为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的新时代“六地”目标。无论是历史,还是新时代目标,都成为采访团成员感兴趣的话题。
在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香港中外新闻常务副总编辑胡树萌细细地观看、聆听。“站在这片烈士们抛洒过热血的土地上,我们的心情很沉重。生逢盛世,不能忘记历史,更要传承好红色精神,赓续英雄之志。”他说。
在中国工业博物馆、鞍钢集团博物馆,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历程令大家感慨不已。“这里被誉为‘共和国的装备部’,当之无愧。”“原来中国这么多钢铁厂都与鞍钢有着血缘关系,鞍钢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名副其实。”他们感叹道。
走进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团员们被企业从自主研发第一台中国CT到全球最快螺旋CT再到5G+医疗物联网、云医院平台的不懈努力而感动;走进新松集团,仿佛进入机器人的世界,当了解到这家企业自主完成国家重要科技攻关800余项,大家竖起大拇指,赞叹着“中国速度”“中国水平”;走进沈鼓集团,记者们惊叹于这里的设备之大、产品之强。团员们说这样的“国家砝码”“大国重器”让人心安、令人振奋。
一路行来,多位海外华文媒体人表示,看得到辽沈大地的卓越风姿,更可以预见这片热土的美好未来。
中华文明源远 辽沈文脉相承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沈阳梨园剧场里,一场音舞诗画的艺术盛宴正在上演。这台名为《沈阳印记》的融合演出由沈阳演艺集团创排,观众们随着剧情展开,从远古到现代,看到的是沈阳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沈阳再次挺起钢铁脊梁的风采。
看完演出,罗马尼亚欧洲侨报副社长孙雨梅忍不住连用“高雅、唯美、感人,内涵丰富”等词,来表达这场演出在她心中的印记。
从剧场内的故事跌宕起伏,到省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从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再到26座城市书房、116间城市书屋……文化沈阳让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文化一览无余。加拿大华文融媒体副主编王丽丽感慨地说:“坐下,就不想走了。”
吸引大家的还有那些可以参与其中的文化创意:中断了300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辽三彩烧造技艺,在“85后”青年艺术家孙天舒的手中得以复活;用传承340余年的“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技艺酿造出的美酒,依然甘洌芬芳;鞍山玉石艺术馆内,岫岩玉在与海派玉雕大师们的碰撞中,获得了新生。在1905文化创意园,70岁的澳门中葡经贸导报总编辑王谷元还与牙膏插画铺的创办人高雅结下了“忘年交”,不久前,这位学美术的“00后”女孩,与朋友一道开始自主创业……
数天时间,记者们流连于辽宁的人文气息中,禁不住纷纷慨叹:辽沈大地上,中华文脉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