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4年“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指出,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会后,全国政协委员们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对会议精神进行学习。委员们认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新时代政协委员们的使命。要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在实现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问题中有努力方向
会议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阐明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和主攻方向,具有很强的思想引领性、战略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张合成说,对农民来说,产业兴旺是最根本的安全感,设施完备是最直观的幸福感,服务便捷是最直接的获得感,环境宜居是最普惠的舒适感,和美善治是最放心的归属感。
具体来说,张合成认为应从几个方面共同努力:一是通过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落实好“三农”工作中心任务。二是强化粮食产销区域统筹,不让主产区吃亏。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三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有产业,才有人气,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和切入点。四是提升乡村建设水平。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全面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提升。五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实现总量目标有办法
会议强调,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今年,我们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影响,全年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肉蛋奶、果菜渔等农产品供应充足,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为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奠定坚实基础。对实现明年目标,也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营口市政协副主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代萍说。
代萍认为,当前,我们依然面临一些挑战,比如重要农产品供求关系呈现紧平衡状态、农产品成本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但积极因素总体要多于不利因素,如基础设施建设再一次提速,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将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这些都为实现粮食产量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将从三方面着手落实。一是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把农村基本农田逐渐建成高标准农田;二是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围绕水稻、玉米等粮油作物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培育突破性新品种,大幅提高土地产出率;三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坚决落实各类强农惠农政策,让农业生产有钱赚、有账算。”代萍说。
“我在参加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的调研中,真真切切感受到各地都在围绕着‘三农’工作抓机遇,补短板,锻长板。要说成绩,各地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兰陵县代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传喜以临沂市为例说,当地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了在“四雁工程”、特色产业、精深加工、“百千工程”、循环经济五项重点工作上深化拓展,重点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在其中也受益很大,我们村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国内业务不断增加,出口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乡村旅游业全面复苏,年旅游综合收益1亿多元。”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就是我们做好农村工作的指南针。2024年,我们的目标是以‘田园新城’建设为抓手,发挥好领头雁作用,因村施策实施产业布局,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让规划内2.6万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王传喜说。
夯实基础有底气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表示,会议强调,要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乡村产业发展要起好步、走得稳、行得远,能够造福农民,必须尊重经济规律,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保粮食安全而言,一定要做到稳面积、提单产、防灾害。
“从经验看,发展马铃薯产业对青海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将依托马铃薯四级种薯繁育体系及供种体系,扩大青海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规模,把青海打造成为立足青海、面向全国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舰表示,目前青海还有1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和10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乡村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乡村振兴的任务还比较艰巨,“会议强调,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我们要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持续做好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新品选育及种薯生产,以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共建共享为抓手,以产学研全链贯通为目标,着力打造马铃薯产业创新制高点,加强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品牌标准体系,加快马铃薯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最大限度发挥优良品种的高产、优质、高效作用,让马铃薯成为丰收薯、致富薯”。
“中国碗里必须装中国粮。”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兰定国表示,湖南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要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稳定提升粮食产能”的殷殷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四个一起抓”。一是坚持责任主体和生产主体一起抓。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压实粮食生产属地责任。二是坚持稳定面积和提高单产一起抓。大力开展早稻集中育秧,稳定双季稻播种面积,持续开展耕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非粮化”问题专项治理,充分利用旱土、高岸田、天水田、渗漏田等发展旱杂粮生产。力争单产提升1%以上。三是坚持耕地支撑和科技驱动一起抓。以实施千万亩农田产能提升工程为抓手,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四是坚持规模经营和品牌建设一起抓。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粮食生产设施化、社会化、规模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