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评论

提升高等院校科技创新活动质效

李全明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2月26日   第 03 版)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对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融合点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既需要科技创新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也需要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活动的质效,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复兴强国建设发挥重要基础支撑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强化有组织科研的发展动能,在科研范式上勇于创新、大胆变革。

引导高校科技工作者直面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问题导向是科研创新的关键所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更需要明确科技创新瞄准的问题从何而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提出,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四个面向”为有组织科研工作中提升问题意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与指导。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瞄准大科学、大工程中的体系化难题,以项目牵引学科交叉和学院合作,开展任务导向型重大基础研究。用好“揭榜挂帅”机制,不断对接产业和区域发展现实需求,引导科技创新的最终用户发布研究选题,真正促进科研工作者从现实需要中选题。

加强高校学科交叉融合,为产业现实问题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深刻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孕育了新型工业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发展等推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都必然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新问题,涉及材料、技术、工程、管理等多个方面和多个学科领域。单一从某个学科领域入手,便可能难以直面应对系统化的发展难题,有组织的学科交叉融合势在必行。新质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生产力发展所依赖的要素累积模式。当前,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绿色低碳技术、生物技术等都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好自身基础研究的优势和已有学科人才的积累,不贪多求全,而是聚焦小切口、面向真问题、力争大突破。

当前,一些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存在着“没得转”“不会转”“不想转”“转不好”的现实困境。对此,高校要有组织科研工作着重落实强化转化的意识,为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进一步完善具有高校特色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健全学校对服务区域和国家重大需求效果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和激励制度,加强产学研技术供给与需求对接,打造高校新型科技创新平台;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学校投身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和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以学科群对准产业群;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机制,解决好高校科技成果“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的问题,进一步释放高校科研工作者的创新能力。

高等学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使命。高校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另一方面体现在高校服务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能力与贡献上。高校组织科研工作要强化质量意识,大力促进科教融合,提升科技创新在课程与教育改革中的参与度,着力推动科研创新团队、科研实验室、科研项目等面向本科生开放,激发学生科研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把科技前沿和实践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和专业建设,培养更能够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储备人才。

持续优化更新高校人才培养布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力人才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一支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的人力人才队伍。高校要加强系统谋划,着力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等问题,为新质生产力提高做好高质量人才储备。以建设人才大团队,搭建科研大平台为抓手,坚持学术人才挂帅、科研顶天立地,持续培育和组建高水平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变“单兵作战”为“团队作战”,提倡“单项冠军”,鼓励“全能冠军”,促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以及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培养。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方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2023-12-26 李全明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4788.html 1 提升高等院校科技创新活动质效 54,78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