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民族宗教

家在上海,融在华阳

本报记者 顾意亮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2月28日   第 12 版)

冬日的申城,暖阳刚好、微风刚好。

“我们回家咯。”对于东华大学师生和长宁区华阳路街道民族联的成员们而言,如期到来的“家在华阳”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开启的是一趟“回家之旅”。

回家的第一站,是校园。从石青缎地三蓝绣对襟女褂、蓝色缎地五彩绣八团夔龙纹女袍到时尚海派近代旗袍……一件件充满国风古韵的锦绣华服让各族同胞不禁对中华纺织服饰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

街道民族联成员来到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探寻中华历史中独有的海派纺织文化。在学生志愿者的讲解下,华阳社区各族同胞以一台缫丝机为起点,开始了此次纺织服饰博物馆之旅。

“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非遗传承在服饰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民族文化对传统服装设计的启发价值。”漫步在纺织服饰博物馆内,街道民族联成员纷纷表示,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回家的第二站,在社区。街区和建筑是一座城市最基本的元素,东华大学学生在旭日工商管理学院辅导员、华阳路街道民族联会长努尔顿的带领下,漫步百年武夷路沉浸式学习,感受近年来社区所发生的变化。

仿古落地窗、白色拉毛墙、复古雕饰的红砖拱门、石库门门头牌匾雕花……百年武夷路上,海派建筑不仅各具特色,又同街区氛围融为一体。师生们走进武夷路229号“鹿园”,了解“文房四宝”,学习上海市非遗项目陆小华、陆炯两代“写实石砚雕刻技艺”。

在社区华漾美术馆,师生们观看了华阳路街道社区文化成果展示,看着文化墙上的一张张武夷路新老面貌的对比图,大家纷纷感叹近年来社区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位即将投身于家乡建设事业的学生告诉记者,武夷路城市更新项目是在基于原址的基础上进行改造,项目操作上虽然要比平地起高楼更加复杂,但却完好地保存了老建筑的历史风貌,“让老屋留古韵,让老城换新颜正是我未来建设家乡需要学习借鉴的。通过社区华漾美术馆的学习交流,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也坚定了我建设好家乡的信念。”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家在华阳回家日”活动中,街道还特别邀请长宁区民宗办相关负责同志为师生和社区各族群众进行了一场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专题讲座,强调要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通过互动促进互学,鼓励各族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共同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中华民族一家亲。华阳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依托“家在上海·融在华阳(华阳街道·东华大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凝心聚力、传承创新,共同推进党建引领下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向纵深拓展,让各族青年心手相牵,助力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长盛。

2023-12-28 本报记者 顾意亮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4977.html 1 家在上海,融在华阳 54,97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