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年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只要坚持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完全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能够打倒的,任何严重的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革命传统,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法宝。
在极端困难的革命战争年代
党形成了艰苦奋斗精神
建党初期,党内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艰苦奋斗”的概念,但毛泽东就开始重视艰苦奋斗的实践并对党和军队中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享乐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指出,“在红军中也有不少的人,他们总是希望队伍开到大城市去。他们要到大城市不是为了去工作,而是为了去享乐。他们最不乐意的是在生活艰难的红色区域里工作。”同时,毛泽东也身体力行,用具体行动去践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当时,在敌人的疯狂“围剿”和严密封锁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各种生活物资极为短缺。按照规定毛泽东晚上可点三根灯芯办公,但是,为了节省用油他坚持只点一根灯芯,就是在这样昏暗的灯光下,他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中央苏区时期,在国民党反动派接连不断的“围剿”下,苏区的各种资源日渐萎缩。但是,苏区政府内部却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浪费现象。为此,毛泽东强调:“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同时,他还提出要“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回顾党过去长达十五年的革命道路时首次公开使用了“艰苦奋斗”这个词,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他认为,党过去艰苦奋斗的经历不仅锻造了党,而且也使党为大多数人民所信任,并会对挽救新的亡国危险产生重要影响。全面抗战爆发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在此情形下,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伟大号召,并带领全体军民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1945年4月,在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说:“利用抗战发国难财,官吏即商人,贪污成风,廉耻扫地,这是国民党区域的特色之一。艰苦奋斗,以身作则,工作之外,还要生产,奖励廉洁,禁绝贪污,这是中国解放区的特色之一。”可以说,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了世所罕见的困难和挑战,但正是因为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在极其严峻的环境中取得革命胜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曾于1936年和1939年两次到访延安的美国记者斯诺,在陕北的窑洞里看到毛泽东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朱德用马尾毛做的牙刷、周恩来睡的土炕、彭德怀用缴获的降落伞包改做的背心、林伯渠耳朵上用绳子系着断了腿儿的眼镜后发出这样的惊叹,中国共产党身上有着巨大的“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兴国之光”。
艰苦奋斗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精神动力
1949年3月,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际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曾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在“建设一个新世界”过程中,必须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烂摊子”。毛泽东对当时的工业状况曾这样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应该说,艰苦奋斗是党在这样“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当月给陕北的父老乡亲回信中,毛泽东就发出号召:“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同时,对于党政机关内出现的一些不良风气,他也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和处理。1950年2月,毛泽东从苏联访问结束返回时顺道对东北地区的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当看到当地负责同志为他们准备的丰盛的接待宴时,他指出:“我和恩来不是为了吃喝,搞那么丰盛干什么?你们要做刘宗敏,我可不想当李自成啊!中央三令五申,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艰苦奋斗,你们应做表率。”1951年11月,在听取华北局关于刘青山、张子善的严重贪腐情况汇报后,毛泽东强调:“必须严重地注意干部被资产阶级腐蚀发生严重贪污行为这一事实,注意发现、揭露和惩处,并须当作一场大斗争来处理。”并在全党范围内发起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这对于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正是在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下,我们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迅速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并以较短的时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推动我国顺利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11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毛泽东认为,为了社会主义的积累,“要把精神多搞一点,艰苦奋斗多搞一点”。在艰苦奋斗精神的号召下,中国人民迸发出了磅礴的精神伟力。当时,面对极端艰难的生产生活条件,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几万石油大军,坚持“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功开发建设了大庆油田,为维护国家石油战略安全、振兴我国石油工业、甩掉贫油落后的帽子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科技战线上同样如此,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我国科技工作者和干部群众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积极昂扬的斗志努力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相继成功研制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不仅为我国的国防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经过新中国成立后近三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不仅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且也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
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凝魂聚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在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始终强调:“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我们党正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进入新世纪后,胡锦涛同志同样指出: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无论我国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物质条件改善到什么程度,艰苦奋斗的好传统都不能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看作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夺取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成效,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使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3.9万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超121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我们党虽然带领人民顺利完成了“脱贫攻坚”的历史任务、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但这绝不意味着艰苦奋斗的思想已经过时。现阶段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未来的前进之路任重而道远。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提出了“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三个务必”重要论断,为艰苦奋斗精神的赓续传承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注入了精神动力。
时代虽有不同,思想一脉相承。毛泽东关于艰苦奋斗的论述是一百年来党的艰苦奋斗精神的开篇之作,不仅为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价值遵循和思想指引,而且也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指导意义。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它永远是我们开拓进取的思想旗帜。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与坚定,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奋勇向前的精神面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不断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更加满意的答卷。
[作者张旭东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牛晨晨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