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用一系列成就为“可圈可点”的2023年“划重点”,其中提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相较于服装、家具、家电等出口“老三样”,近年来,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正驰骋在新赛道上,在出口市场表现尤为亮眼,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14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出口增长
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合计出口同比增长41.7%。这一数据已经连续14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2023年前三季度占我国出口比重达到4.5%。
以汽车为例,海关数据显示,中国汽车2023年1-11月出口476万台,出口增速56%,全年正常情况下有望超过520万台。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出口大幅增长。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09.1万辆,同比增长83.5%。目前,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汽车出口总量的近三成。
光伏方面,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首位,生产了全球90%以上的多晶硅和约98%的太阳能硅片、85%以上的太阳能电池、80%以上的光伏组件。
锂电池方面,2023年1-10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额同比增长超过40%。
正如全国政协常委、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评价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已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同时建立起结构完整、有机协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与相关行业互融共生、合作共赢的发展新局面。“放眼世界,民族品牌汽车正自信满满地行驶在包括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上。这些是中国造车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现象,这是一项伟大的创举,这是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胜利!”
澎湃新动能的背后是创新
“新三样”走俏的背后,是中国近年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绿色制造”不断崛起的大趋势,得益于中国日益完备的产业链带来的技术创新,并释放了新的动能与贡献。
当今时代,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流。我国深刻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大势,超前规划、系统布局,陆续出台了《“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政策文件,为我国新能源行业高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围绕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持续在前沿技术领域投入研发,应用物联网、5G、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通汽车全价值链各环节。以工业4.0标准打造的智能工厂和绿色工厂,不仅采用可循环、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推动行业低碳降污和节能环保,也带动了产业链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我所在的企业每年创新研发投入超过销售收入的10%,产品多项指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不仅研发出‘中国领先,世界先进’的高性能纯电驱动技术和智能增程电驱技术,还合作共创了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新品牌。链主企业要承担科技创新骨干作用,要支持C端(终端)链主科技自立自强,挑起产业链、供应链、科技链大梁。”张兴海以实际行动作了表率。
长期以来,汽车都被视为是工业强国的标志。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现在来看,我国自主品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也就是进入了新能源发展的机遇期。“在燃油车方面,我们技术相对于欧美国家的产品仍处于落后的状态,而新能源技术明显处于相对先进的状态,因此中国新能源出口有较大的空间;再加上欧洲目前处于资源相对紧张的状态,对车的需求相对较大,且还有一些政策支持,对中国新能源车出口带来了巨大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正从“产品出海”迈向“产业链出海”“技术出海”新阶段,包括整车、技术、品牌、动力电池、充电桩等全产业链正在加速出海。例如,比亚迪、长安汽车等均将在泰国新建工厂;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欣旺达等国内动力电池厂商也纷纷披露了海外布局规划,香山股份、科士达、特锐德等多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也在加快开拓海外市场。
新三样助力中国制造“由大到强”。如光伏行业,以前是原料、设备、市场“三头在外”,现在已逐步形成从工业硅、高纯硅材料、硅锭、电池片、光伏生产设备到系统集成、光伏产品应用等环节全覆盖的完整产业链。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配套环境和供应链体系,行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
未来之路:阳光会在风雨后
面对2024年,业界对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但也清醒地认识到,产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未来之路上一定有阳光也有风雨”。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2024年新能源车产业增长势头将延续,并迈入年销售千万辆量级阶段。预计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超2000万辆,中国将贡献全球销量超过60%。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但同时,产业将愈发“内卷”,2024年将是大浪淘沙的关键时期。
有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前几年新能源产业快速爆发期,多家公司大量投入扩产,将会面临惨烈的“去产能”过程;此外,上游原材料作为强周期性行业正处于周期下行阶段,相关公司经营业绩受到影响。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增速继续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面临更多非关税贸易壁垒。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当前乘用车市场竞争依旧激烈,降价促销成为阶段性提振销量、对冲盈利压力、维持品牌力的重要手段,但车企降价空间相对有限。因此未来竞争将集中在规模、技术和工艺创新,同时数据积累和运营效率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张兴海看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可预见的未来,正呈现产业融合、智电融合、软硬融合、技术融合、内外融合、资本融合六大融合发展趋势。“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个体之间的竞争,而是生态系统之间综合实力的比拼。”他建议政策部门和行业联手促成企业跨界合作,实现商业落地,搭建好汽车产业共生共荣的生态体系。扶持国产汽车品牌、培育新能源汽车人才、加速“油转电”推动绿色出行生活方式。保持政策延续性,以长期性金融投入支撑中国新能源车企参与全球竞争。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提到,全行业要理性看待价格战之后的行业发展趋势。产能过剩并不完全是坏事,过剩也能带来价格下降,带来行业的进步。储能市场将在洗牌之后持续扩容,在高质量发展中迎来景气度的上行。
兴业研究公司总裁助理郑仁福指出,下一步储能可像光伏一样,凭借政策扶持具有经济性,进而形成一定市场规模,形成规模之后又哺育市场,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促进行业降本增效。
回顾“新三样”行业的发展历程,我国创新优势清晰可见。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单一市场,同时还拥有齐全完备的供应链产业链体系,以及显著的人才和创新优势。只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我们的“创新之火”就将形成新业态蓬勃发展的“燎原之势”,为新技术的应用、集成和迭代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进而为中国经济开拓更加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