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宝藏

四张珍贵的报纸

彭援军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01月04日   第 12 版)

《红色中华》1936年12月13日,第315期,四开四版。

《五日时事》1939年8月31日,第86号。

《人民海军》1951年7月1日,第115期。

1940年12月16日出版的第147号《大众报》。

笔者作为集报爱好者,经过与周连成等报友的广泛收集、整理和研究统计,发现由毛泽东题写报纸刊头有百种左右,毛泽东题写杂志刊名也有70种左右。本文重点介绍四种报名上落款有“毛泽东”或“毛泽东题”的珍稀报纸。

《红色中华》

这张《红色中华》出版于1936年12月13日,第315期,四开四版。

从出版日期看,正是西安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从版面上看,这是一张用蜡版手写刻印的油印报纸,右起竖排,油印,印数很少,保存至今尤其珍贵。报头是木刻制作的毛泽东手迹,“毛泽东题”四字赫然醒目,出版机构是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

《红色中华》报在中央苏区出版的最后一期报纸是国家一级文物,目前陈列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此份残报纵23厘米,横44厘米,只有整张报纸的1/3。

红色中华通讯社是中国共产党在苏维埃根据地创建的第一个通讯机关,成立于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是新华社的前身。红中社成立之初设红色中华新闻台,用无线电对外播发新闻。1931年12月11日,红中社开始印刷发行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并组成了《红色中华》编委会。办报时期,编委会担负起新闻通讯和编辑报纸等工作。日常工作:一是新闻台抄收国民党播发的国内外新闻;二是将新闻台抄收的主要消息编成“参考消息”,当时也叫“每日电讯”,油印几十份送中央领导参阅;三是编辑《红色中华》报;四是向各根据地和军队播发新闻稿件。

红军主力长征后,《红色中华》继续在中央苏区坚持出版发行了4个多月。社址用房原是谢氏私宅,建于1924年。红中社在此办公两年多,1933年4月随临时中央政府迁到沙洲坝。1990年,该旧址被定为瑞金市文物保护单位,现成为新华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1935年11月25日,红中社在陕北瓦窑堡恢复因长征而中断的新闻文字广播,《红色中华》亦于同日复刊。为此,毛泽东为新复刊的《红色中华》题写了报头。

《红色中华》自1937年第325期开始改刊名为《新中华报》(沿用原刊期),初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1939年2月7日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并由五日刊改为三日刊。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7份机关报。

1937年9月9日(第390期),《新中华报》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1938年12月25日,《新中华报》停刊,共出版了474期。1939年2月7日,《新中华报》(刷新版)创刊。期号为:“刷新第一号”。1941年5月15日,《新中华报》(刷新版)停刊(共出版230期)。次日,与《今日新闻》合并后,更名为《解放日报》。

《五日时事》

《五日时事》是一张油印小报,毛泽东题写的报名手迹和“毛泽东题”各居一半位置。报名下方显示的报纸通讯处是:一一五师独立一支队政治部。此处还注明报纸零购价为五分钱,“长期订阅者希望以纸张交换”,由此可见当时抗日根据地各方面条件之艰苦,纸张之匮乏,出报之艰难。

《五日时事》整版是标准的手工刻写字体,一笔一画,清晰秀丽。《五日时事》于1938年5月25日在山西孝义张家庄创刊,系八开油印小报,五天出刊一次,开始时每期印数5000份,后来增加到3万多份,报社负责人为王修和曹速。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发生后,晋西南区党委转移到晋西北,与晋西北区党委并为晋西区党委,《五日时事》报作为中共晋西区党委机关报继续出版。《五日时事》自创刊至终刊共历时2年零4个月,中间除反“扫荡”行军的日子外,《五日时事》出刊约230期。该报刻印技术出色,有时还有地图和漫画,还经常用红、蓝油墨套版印刷,美观醒目。在1939年初延安举办的各抗日根据地报纸展览时,受到了毛泽东和其他中共领导人的赞赏,毛主席为此亲笔题写了报头。

《五日时事》创刊号0刊号至49号的报头是横排黑体字。后来晋西南区党委书记林枫去延安开会,请毛泽东给《五日时事》题写报头,毛欣然题字,并在报头上写了“毛泽东题”四个大字。这样,《五日时事》从1939年2月15日第50号起,用“五日时事,毛泽东题”报头。

为表达对毛泽东的感谢,林枫在第50号《五日时事》发表了《志谢》小文:“本报同人夙仰毛泽东先生对国家民族贡献之伟大,特辗转托人求先生为书一报头,以表同人等对毛先生伟大人格崇敬之意。兹蒙不弃,慨为惠题,不胜感幸之至,特此致谢!”

1939年5月中旬,日军向晋西北进犯,《五日时事》报从5月20日的第66期开始改出《战时报》,由平时的八开二版改为一版,出至第70期。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发生,晋西南地区所有的进步刊物都被迫停办,《五日时事》报跟随中共晋西南区党委转移到兴县,《五日时事》作为晋西区党委机关报,继续出版。1940年9月18日,新的中共晋西区党委机关报《抗战日报》出版,《五日时事》停刊。

《大众报》

1940年11月22日出版的《大众报》,“大众报”三字从右至左横写,“毛泽东”三字竖写。报头在版面上方居中,报头下方是报纸的出版期号,第139号;左旁为“江南社编印”,《江南》是同期出版的杂志。下边一行是“今日本报一大张,售洋二分”的字样。

1939年10月,新四军“江抗”部队西撤后,苏南抗日局面一时转入低潮。留守在苏州、常熟地区的中共东路特委(又称江南特委、苏常特委)为冲破日伪对苏常沦陷区内的新闻封锁,加强抗日救国宣传,决定筹办一份公开发行的油印报纸,定名为《大众报》。

1940年2月8日,《大众报》推出创刊号,八开油印,在当时的常熟县徐市镇以“常熟县人民抗日自卫会”的名义出版,先为双日刊,后改三日刊,报头为木刻,主编肖湘。印数几百份。此时的《大众报》除刊登地方新闻外,还有国内各地的抗战消息。

据无锡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肖根荣考证,江南社在上海地下党的帮助下,得到了出版印刷用的脚踏式四开平架机、圆盘机、各号铅字、油墨、白报纸等,还有上海来的工人一同工作。1940年7月7日,为纪念抗战爆发3周年,江南社公开出版了首期铅印并套红的第99号《大众报》,印量增至3000余份,成为中共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中首份用白报纸铅印的报纸。

1940年10月,苏常太抗日根据地进入兴盛时期,文化宣传工作空前活跃,《大众报》也更具新意。同年11月7日,出版了八开四版套红印刷的第136号《大众报》,报头字改用毛泽东的手迹,落款“毛泽东”三字则选用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书封面上的签名字体。改版后的《大众报》印量亦从3000余份增至8000余份,最多时高达1.3万余份,影响遍及江南各地。

为躲避日军扫荡,江南社将印刷机器和设备安装在从日伪军处缴获的一条十余吨大木船上。在这条大船的带领下,有十一二条船前后衔接,在密如蛛网的水乡地区隐蔽流动印刷。在这些船上,包括编辑、出版、发行、总务四个部门和一个图书馆在内,共有100余人,被称为“敌后水上印刷厂”。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同年3月间,江南社奉命从苏州、常熟、太仓西迁江阴、无锡、常熟地区。江南印刷厂随即移至锡北的后二房、旗杆下两村。同年4月18日,《大众报》复刊,《江南》半月刊也同时开印。1941年7月,因日伪在江南地区大举进行“清乡”,江南社奉命撤销,《大众报》和《江南》半月刊同时停刊。

《人民海军》

《人民海军》是套红报头,报头在版面上方居左,“人民海军”左至右横写,“军”字为繁体字,似连笔而成,“毛泽东”署名比较容易辨认。

报头右边的报眼处是报纸版权标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出版,第115期,本期八版。

1949年12月19日,为加强海军的宣传报道工作,华东军区海军党委决定出版人民海军报、人民海军杂志和人民海军画报,成立人民海军报社,组成编辑委员会。《人民海军》报于1950年元旦创刊。毛泽东为《人民海军》亲笔题写报头。

(本文作者为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中藏协书报刊委原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

2024-01-04 彭援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55290.html 1 四张珍贵的报纸 55,29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