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其中,“第二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它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成提供价值引导与精神动力,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文化形态形成。“第二个结合”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在统一,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相互融通、彼此成就。
“第二个结合”促进中华文明融合发展
“第二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思想基础。“第二个结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根本遵循。在五千多年历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标识性、延续性、超越性塑造了中国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尊重、理解和支持。“第二个结合”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深厚历史内涵和坚实思想基础。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在“第二个结合”中提升自身文明的价值,亦通过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提供一种思维范式的转换,在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语境中探索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前景与发展方式。
“第二个结合”为实现中华文明复兴提供了具体指导。文明愈向前发展,愈依赖于反映了其规律的思想文化及其科学理论的自觉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这些特性,为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遵循,为现阶段的“第二个结合”提供了重大研究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之所以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真正持续地坚持做到“两个结合”,正是为了从立党立国、兴党兴国根本指导思想的高度来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第二个结合”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进步。当今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使世界一切先进文明的优秀成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赓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参考。
“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化
“第二个结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得以创造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作为理论指导与科学方法论的现代化文明实践,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得以创造的根本前提。首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第二个结合”的科学产物。其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经由“第二个结合”,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的产物。与此同时,“第二个结合”在理论层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学理支撑,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最后,“第二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第二个结合”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在推动“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对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特性有所鉴别、有所选择,汲取最重要的精华。“第二个结合”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了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和发扬光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可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不断创新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以“两个结合”为根本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明现代转化具有重要的认知意义,为中华民族正确历史进程与历史方位提供了指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为改造世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一系列方法论指导,具有生产性意义。
“第二个结合”彰显中华文明发展规律
“第二个结合”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活力,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文化底蕴。“第二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二个结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让中华文明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第二个结合”为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深厚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这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正是“第二个结合”的基本前提,为中华文明向“何处去”指明社会主义方向,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创新发展。
“第二个结合”在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中体现中国担当。中华文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为回答“中国之问”提供了智慧,也为回答“世界之问”提供了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第二个结合”为化解当前国际矛盾、促进和解与包容、凝聚发展意愿和动力,让中华文明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更具世界担当。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室主任、黑龙江省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研究员)